蓝鼎元,字玉霖,号鹿洲,福建漳浦人,清代大臣,官至广州知府。其人仕官历经康熙、雍正两朝,参与过清朝平定及治理台湾。现今传世的文学作品有《平台纪略》等。
今天讲述的是蓝鼎元任潮阳令时。蓝鼎元揭开众人的从众心理,打破迷信,消除治安隐患,破获的古柩“作祟”案。
在广东潮阳西郊,有一个村落边上有间破败的空房子,里面有两具古棺,据说放在那里已经百年有余。突然有一天,这个地方香火盛行,人流比集市还要多。
有些地方有将棺木放置的习惯大家都传,这两具古棺能知未来,替人避祸福。还有好事的都传此古棺有求必应,他们讲的故事有鼻子有眼睛,让人不得不信。据说这是郭氏夫妇的棺材,后来大家就把这两具棺材称为郭仙公、郭仙婆。
故事越传越玄,四邻八乡的男女老少都来这里烧香乞福。慢慢的这里来了负责维持秩序的人,日日打扫、供奉,顺便收取香火钱。那些捕鱼打鸟、妇人求子、赌徒求胜、病人求愈、父母为子女求婚的络绎不绝。也有在此乞求后愿望达成的,置办了祭品前来还愿。逐渐的门口来了卖各类东西的小贩,俨然形成了一个新的市集。
香火旺盛场景每天从早到晚,男子拥挤不绝,年过半百的妇人成群结队掺杂其中。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里也不例外。周边一些无赖少年躲藏在人群里,做些小偷小摸、调戏妇女的勾当,导致这里日日都有人报官。时间一久,正人君子都对此地嗤之以鼻。
清代的集市,人来人往蓝鼎元时任潮阳县令,每日里在郭仙公、郭仙婆处造成的治安案件屡禁不止,蓝鼎元决定亲自调查此事。
经蓝鼎元调查,所谓郭仙公、郭仙婆能帮人祈福化灾的传说还要从一起儿童失踪案说起。
附近陈姓村民家中只有独子一人,年方八岁。突然有一天,孩子不知所踪。父母亲戚四处寻找,都不见踪影。后来无意间发现,孩子睡在郭仙公和郭仙婆两具棺材之间。
孩子就睡在两具棺材之间的缝隙里孩子好像魔怔一样,喊也喊不醒,抱也抱不起来。家人中有迷信的,觉着这是两具古棺作祟,就买了纸钱、祭品等在棺材前祷告、祈求。等他们做完这些,孩子突然醒来站起来就往家走。
陈家以为古棺显灵,事后又准备了更多的祭品前来拜祭。这让好事的人听说后,添油加醋的那么一传,传来传去就把这两具古棺传成了神。
烧纸祭拜的场景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蓝鼎元决定清除掉这一治安毒瘤。他亲自前往古棺所在地,将大家召集在了一起。向大家宣布道:“这里只是存放了两具破败的棺材而已,已经暴露在外百年之久。这百年间棺材风吹雨淋,破败不堪。如果它们真的有灵,就会让他们的子孙前来让自己入土为安。现在它们连自己都无法保全,尸骨几乎暴露于外。又哪来的力量去保佑你们,达成你们的心愿?”
清朝地方官造型随后蓝鼎元宣布,此地禁止各色人等前来。他召来了当地的保长,要求他们以三日为限,寻找棺材的后代前来处置。如若三日不来,他将鞭打棺材一百下,并将棺材焚化,投入江中。
第二天棺材中人的后代就被找到,原来两代以前他们就搬迁到了县城。多年未曾回乡,已经忘了先祖的棺木被弃置在荒野中。他们匆忙赶来将棺材妥善安葬后离开。
自此,古棺作祟案告结。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真实的例子,有些商户门前经常排着很长的队伍。很多人潜意识里面就会认为这是一家很好的商户,也会跟着排队。其实很多排队的人可能真的不知道这家商户哪里好。
熙熙攘攘排队的人群笔者曾经看到有人在幼儿园报名前一天就开始排队,等到傍晚再去看发现队伍已经看不到头,几乎所有想报名的家长都来排队。等到第二天报完名大家才知道,只要符合条件都会顺利报名,最开始排队的人是不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大部分人白白排了一晚上队。
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盲目的跟随大众。有些时候,这种盲目不见得对我们有益。
笔者专注于古代案件,历史资料和文献解读。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