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中医节气养生清凉一夏如

夏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每年的夏至一般是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耐阴的中药植物,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

夏至

养生

要点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顺应中医“春夏养阳”的特点;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俗话说“夏至—阴长”,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因此必须结合时令特点调整养生方式以保护阳气。

夏至

1、精神调摄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在《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夏三月……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宣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跳,皆非所宜。嵇康在《养生论》中说炎夏“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此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法,故夏至节气要做到心宽喜乐,气和神悦。

2、起居运动养生

夏至节气,昼长夜短,白天时间是一年之中最长的,起居调养需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宜晚睡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另外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防止中暑;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汗出多,汗孔打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风扇直吹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3、饮食养生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什么春夏养阳?因为夏三月,阳气浮越在外在上,而阴寒伏于内,形成夏季人体内寒外热的体质特点,正如水井的水为什么夏凉冬暖的道理一样。此时养生一方面要顺应阳气向外生发生长的特点,另一方面不能误用寒凉以伤中,所以饮食不可过寒,夏天可适当进食一些偏温热的食物,这也是“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原因。

如《颐身集》所说:“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中医认为“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

另外,夏季气候炎热,因为人体外热内寒的体质特点,人的脾胃处于相对虚寒,其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夏季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

同时,夏三月亦可选择做艾灸,都可起到春夏养阳的作用,艾灸可选择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尤其是阳虚体质的人群,更适合于夏至前后施灸,能改善体质,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另外,给大家推荐一款夏日养生茶:

夏至节气茶

夏至代表炎热的夏天已经来临。夏至后,阳气最旺盛,人体各脏器水分消耗大,清热消暑的同时要注意保护阳气,可选用金盏荷叶茶。金盏花5g,荷叶6g,枸杞子6g,放入茶壶中,倒入开水泡5分钟后即可饮用。金盏花有清热、美容的作用,荷叶可消暑、散热、降血脂,枸杞子补养肝肾,金盏荷叶茶能用来调理夏季发生的头晕、乏力等症状。往期回顾

心脏骤停命悬一线紧急救治续写新生

“女性崩漏”不用慌惠民政策来帮忙

点亮“光”明未来让“视”界充满爱

降幅80%——人工关节进入集采时代!

编辑:王卫监审:董慧终审:陈建华网络技术:吴医院官方抖音账号:qyszyyy医院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71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