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四骑友骑行梅岭镇东门湾案例知识分享

北京扁平疣医院咨询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210119/8604573.html

年9月10日下午1点半,诏安四骑友再次相约骑行梅岭镇东门湾,每次骑行的体会感觉都不一样,这次骑行中,郭兄单车骑行出现小故障,感谢宝兄为骑行前准备单车维护小工具,为郭兄单车小修完毕,顺利再次上路骑行。到了骑行目的地梅岭镇东门湾,大家在海边喝茶,吹着海风,美好的感觉由然而生。特别为宝兄夫人体力很好点赞,下午气温很高,都保持均速骑行,往返骑完全程。

以下有关梅岭镇人文科普链接:

探寻悬钟古城与腊洲文化遗存

诏安之窗-01-02

悬钟古城

位于诏安县梅岭半岛的悬钟古城,是诏安县尚存的一座官建的城池,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为明代闽粤交汇对外往来的重要门户和福建沿海防倭防寇戍守的重要军事海防要塞。它与龙海镇海卫古城、漳浦六鳌古城、东山铜山古城并称“四大海防古城”,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初诏安设玄钟守御千户所,隶镇海卫,设正千户三员、副千户三员、镇抚一员、百户十一员、旗军一千一百六十八名。清·沈定均续修、吴联薰增纂的《光绪漳州府志·卷五·规制上·城池》载:“悬钟千户所城,在诏安县四都,周围五百五十丈,砌以条石垣,面广一丈,高二丈,女墙八百六十一,窝铺一十五。”民国《诏安县志·建置·城池》载:“悬钟所城,在四都,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奉诏建置。周围五百五十丈,砌以条石,垣面广一丈、高二丈,女墙八百六十一,窝铺十五。东西南北四门上各有楼,其东西二门阻海,北门通路,南门塞之,环海为壕。嘉靖四十二年(年),倭贼陷城。隆庆六年(年)重修,增加月城三座、垛子六百个、窝铺十座。清顺治十八年(年)迁界城废。康熙五十六年(年)总督觉罗满保、巡抚陈瑸、布政木哈捐修。”

嘉靖中期后,倭寇在浙江、福建、广东一带四处劫掠,无恶不作,猖獗横行简直到了极点。葡萄牙海盗商人、西班牙远征队、荷兰殖民者相继侵据台湾与澎湖,频频扰犯东南沿海,嘉靖四十二年(年)攻陷悬钟城。次年,福建总兵俞大猷、戚继光屯兵于此剿灭倭寇。之后,漳州海防同知罗拱辰、漳州总兵呼良朋、南澳副总兵张元勋、晏继芳,南路参将梅应魁、李趋、蒋基,南澳副总兵、兵部尚书于谦之子于嵩,南澳副总兵刘大勋、陈廷对、程应麟等先后率军屯驻。抗倭斗争如火如荼,被视为东南沿海抗倭御寇的一大雄镇而闻名远近。

残存的南门

古城上的飞天石刻

经过数百年的沧桑,悬钟古城除一部分城墙有所塌毁外,基本城郭保存较为完好。年重建西门部分城墙。现存城垣周长约米,东门、南门保存较为完整,南城门有瓮城,东西长13.2米,南北宽8.8米,城门系石拱门,顶宽2.45米,厚1.7米,高2.5米。在南门残缺的城墙上镶嵌着一幅“飞天女神”石刻图案,画面上仕女面相丰腴,头梳双髻,衣裙飘曳,姿态轻盈飞翔,雕刻精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有如唐宋壁画中飞天的造型。

梅岭岩画

东门湾山太阳纹岩画位于梅岭镇悬钟古城东门村东门湾山上一巨石,巨石高11米、宽8.5米、厚约6米。巨石上有两处岩画,分别位于右侧中部和中部左上角。右侧中部岩画为一个直径80厘米的圆形浅穴,深约5厘米。圆圈上方5道弧形细线呈下弦弧,下方5道弧形细线直接从圆圈生出,作穗子状,穗丝向右撇,飘逸自然,形象地表现世界岩画中最普遍的主题——太阳。中部左上角岩画为一直径90厘米的圆圈,明显的人工凿痕,部分画面随左侧开裂下滑而缺失。该岩画制作手法、风格与右侧中部的太阳完全相同,反映了该地区原始住民太阳崇拜与生殖崇拜的宗教意识。

望洋台太阳纹与脚印岩画位于梅岭镇悬钟古城南门村海滨的“望洋台”巨大的风景石顶,刻有太阳纹和脚印岩画位于该石顶部,为吴友江发现。太阳纹岩画利用天然椭圆形凹穴加以修整加工而成,整体因风雨浸淫而显光滑,但边缘仍依稀可见加工痕迹。另有一只长48厘米的脚印。该太阳纹与脚印均以石器工具凿刻而成,脚印硕大粗壮,惟妙惟肖。

腊洲山上的太阳纹岩画

腊洲山太阳纹岩画腊洲山上有一座古塔“祥麟塔”,塔东侧有一岩石,岩画集中于其上。岩石东面右上角突出似兽首,环“兽首”凿刻一道弧线成一半圆,半圆边缘分布着21条长短不一的放射线。放射线利用岩石自然裂痕再行加工,半圆凿刻痕迹十分明显,以石器工具凿刻而成,加工粗糙,风格粗犷。无论从其制作手法或风格,与东山岛东门屿太阳纹岩画十分相似。

岩石顶部平坦,东侧左上角刻有一近似圆形的女阴岩画。它以写实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女阴,表达一种女性、母性的生殖崇拜。周围还刻有4个杯状圆窝穴。其中有两个杯状圆窝穴相连,一深一浅。这些杯状圆窝穴有的利用岩面自然孔洞加以修整加工而成,有的直接在岩面凿出较浅的凹穴。文博研究员陈立群在《诏安县梅岭岩画考察简报》中指出:“对于这种杯状圆窝穴,有学者认为‘在古代东方宗教中,特别是在古代及后来的印度宗教中,在古代祭祀雕像中,这种凹坑到处与崇拜母亲——土地的多产有关,这是生孩子的母体标志,象征着整个生命的开始’。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杯状圆窝穴是祭祀时用来放供品的‘祭祀杯’。”

东山与诏安相邻,水陆相连,历史上曾隶属于诏安县。发现于年的新石器时代的腊洲山贝丘遗址,推测年代为~0年,与发现于年的东山大帽山贝丘遗址比较,大帽山遗址年代稍晚,但其“陶器与腊洲山的基本相同”。可以说,诏安与东山自从原始时期便处于同一个经济文化小区。东山同样在滨海地区发现太阳纹、脚印、女阴及杯状圆窝穴岩画,特别是腊洲山的太阳纹岩画与东山东门屿的基本相同。

考古专家认为,诏安与东山同属于这一地区。据此可认为,梅岭岩画的年代与东山岩画的年代同属于青铜时代,岩画作者族属应是商周时期福建一带“七闽”中的一支。

悬钟石刻

“胜利”石刻

诏安悬钟古城分布有多处明清及民国时期石刻,有“漳州第二碑林”之誉。明嘉靖五年(年)三月,福建布政司参政、著名书法家蔡潮巡视悬钟千户所,在城内外题刻“望洋台”“君恩似海”“守在四裔”和《悬钟八景》诗等,留下多处珍贵的墨宝,其笔力雄浑,气势磅礴。“悬钟八景诗”石刻,面积约16平方米,端楷,小题字8厘米见方,诗文字4厘米见方,吟咏当时悬钟城及其附近的景物。因年久风化,标题和小题字尚可辨认,诗文小字已模糊不清。帝君庙后的果老山上存留着“青莲耸秀”“山城出色”“水绕玄城”等多处明代抗倭文官武将戍边时书题的摩崖石刻。民国三十四年(年),国民政府县长钟日兴仰念戚公功绩,在当年戚继光手迹的磐石上镌刻“胜利”隶书大字。

祥麟古塔

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祥麟塔

矗立于腊洲麒麟山巅的祥麟塔,是闽粤交界海域和海丝路上的重要航标之一。于清嘉庆三年(年)兴建,次年落成。由花岗石构筑而成的楼阁式石塔,高24.5米、基座边长24米,八角空心造。基座之上七层塔身,层层均置腰檐、开圆拱门。塔内有螺旋形石阶盘旋而上。首层正门镌刻“嘉庆三年三月俗旦,祥麟塔,知诏安县事鞠清美,教谕包梦魁,训导柯辂”;二层以上各有小门,东门刻“朝阳”,西门刻“挹晖”,南门刻“迎薰”,北门刻“拱辰”,第四层门面海还刻“气势凌霄汉,文章大海潮”字句,均系举人沈丹青所书。

清代至民国期间,祥麟塔因雷击、地震、台风,年久失修,后经爱国华侨捐资重修,古塔得以展现新颜。登上塔顶四望,诏安沿海七个洲屿,外有碧波万顷,内有山峦胜景,水光山色美不胜收,为诏安二十四景之一。清嘉庆六年(年)著名诏安诗人谢声鹤曾写道:“目断祥麟石塔边,渔庄蟹舍七洲连。江洲遥在蓼花岸,不识沔洲有紫烟。”赞扬“腊屿祥麟”胜景。

年,经福建省文物考古队和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专家考古发现并确定该塔下面的东北坡山地,为距今年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Via闽南日报

诏安县梅岭镇东门湾奇石林立海丝路金藏佛塔

诏安集合网-05-16

来源:漳州市旅游局

本站编辑:蝎子

邀友往诏安县梅岭镇东门湾采风。登高放眼,穹窿下,碧海波澜不惊,偶有汽笛逗弄而过,绿波应和着轻抚礁石。礁石或如巨鲨露尾,或是海龟登陆,或象犀牛望月……不一而足,再走几步观察,却发现又有另一番景致,令人浮想联翩。(诏安集合网)

千年不变其心,与海湾日夜相守,不离不弃的是奇石铸成的山头,它们自成天然的海岸。说岸不是岸,是山非山。山头上树非树,石非石,树与石,石与山,已浑然一体,难分难解。然而,奇石姿态又各自不同,或雄姿英发,或柔媚娇羞,或调皮捣蛋。有的联袂如亲人一团和气,有的独树一帜自立一方,有的俯首甘为他石之臂膀……怪石之奇特,诠释着天与海的美妙与神奇。(诏安集合网)

东门湾有一古塔,塔内有金藏佛。据传是明朝时期所建,它与古城墙经历着数百年风雨,却默默地诉说着它的辉煌。东门湾金藏佛塔与古城墙望海而立,依稀可见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与历代贤士英豪的赫赫功绩……

南闽地理·玄钟所(3)

“闽海尽处”重镇

-05-05来源:厦门晚报

玄钟守御千户所城南门瓮城。

玄钟所在漳州海岸的位置。

年(明代嘉靖41年)刻本《筹海图编》中的玄钟守御千户所、玄钟水寨和南澳岛地图。——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

玄钟所城东门外海滨的一段城墙和古塔,后者疑为宋明时期具有镇水功能的“四面佛塔”。

文/图黄绍坚

“玄钟”与“悬钟”

明初,江夏侯周德兴巡视福建海防,准备创置备倭城池。当年,漳州府漳浦县四都的海边,是梅岭半岛,控扼闽粤交界沿海。梅岭半岛最南端,名“玄钟”(今漳州市诏安县梅岭镇东门村、南门村一带),“乃闽海尽处”,附近一带有净林渡、前吴渡、玄钟南澳渡等渡口,北距漳浦县南诏场(今诏安县城南诏镇)海路30里,南与南澳岛(今广东汕头市南澳县)“对面相望,顺风一帆立至”,又与当年远洋海船经过时必须取水补给的彭山(今南澳县南澎列岛)相距百余里,也是“顺风一潮可到”,战略地位重要。

于是,年(明代洪武20年),周德兴在此创建“玄钟守御千户所”(约等于今天的边防团),隶福建镇海卫(在今漳州龙海市隆教畲族乡镇海村)管辖,由正千户3员、副千户3员、镇抚1员、百户10员等军官,率领士兵名,驻扎于此。

明“玄钟”即清“悬钟”。事实上,玄钟所城内外的所有明代题刻,以及《明实录》、《明史》、《八闽通志》等史籍,均写成“玄钟”;而清代以来各种《诏安县志》,直到如今,诏安本地人都写成“悬钟”。这大概是明清鼎革、传写异辞造成的吧?

比“厦门城”更大

明玄钟所城比中左所城(厦门城)大,东西南三面环海。城墙用条石砌成,周长米(丈),宽3.2米(1丈),高6.4米(2丈),上筑女墙座,并设有供士兵警戒、休息时使用的窝铺15座。

城开东西南北4门,城门上各建城楼,北门外有大路通南诏(今诏安县城南诏镇),东、西2门则皆直抵海边,“环海为濠”。

南门外有东山,又称“湖仔山”,山上建墩台(边防哨),以为警戒;还有“望洋台”三字摩崖石刻。

《八闽通志》中又载,玄钟所城东北,另开有一座“水门”。

城内兵民混居

玄钟所城初建之时,既是一座防守严密的军事堡垒,又是一座人烟辐辏的热闹城市。

城内,有玄钟千户所衙署,两廊分列10座百户所衙署。衙署前有军用仓库“常积仓”,5座共21间,存储由漳浦、南靖、海澄等县提供军粮。

作为军事城堡,玄钟所城内有“军器局”,每年制造盔甲、斩马刀、腰刀、长牌、角弓、明弦、铁箭、箭袋等军器件;有存放军旗、祭拜军牙六纛神位的“旗纛庙”;有一座祭奠阵亡将士的“水犀祠”;还有城隍庙、关帝庙和祭祀水神的“晏公庙”。

明代玄钟所城内,兵民混居。年巡视至玄钟的蔡潮建祠祭祀朱熹,称“文公祠”,同时设为“东瀛书院”,岁给银12两,以教城内子弟读书。

所城北门外有操练、检阅部队的“校场”,有负责传递公文、接待来往官员的“玄钟铺”。如今的诏安梅岭镇,距玄钟所城东门外3公里左右,有悬钟村,自清初康熙年间以来至今,当地人都称为“小悬钟”,我相信正是明代“玄钟铺”所在地。玄钟铺有官道通往诏安县。

所城四周设有东山等7座墩台(边防哨),洋林、瞭望2座垾寨,共同构成明代玄钟所城的外围防御体系。

距所城更远处,漳浦县三都良峰山(诏安建县后,地属诏安),有玄钟所屯田12顷30亩,由42名官兵负责耕种,每年交纳军粮石。

漳州最早的外贸中心

明代时,玄钟所城以北10里,有梅岭山,依其位置,应该是今天诏安县梅岭镇牙头村到通往寮雅村路边的牙头山。当年这一带因此被称为“梅岭”,半岛至今仍名“梅岭半岛”。

明朝设玄钟所的初衷,是为了管辖福建最南的这片海域(当年两属闽粤的南澳县尚未设立)。因此,明廷还在梅岭山脚海滨设有“公馆”,名“安边馆”,接待前来贸易的洋商,并派漳浦县主簿(约等于今天分管财政的副县长)驻在此地,负责民间与洋船贸易收税。另有民籍军官“小甲”1名,带领漳浦县属民兵“机兵”24名驻此地,维护治安。

《康熙诏安县志》中称:“漳之洋舶,实先发于此地。”后来此地屡遭兵燹,甚至被大海盗吴平占为贼巢,漳州的对外贸易中心,才转到海澄“月港”(今漳州龙海市海澄镇)。

玄钟所城以西3里,有一处面朝外洋的港湾叫“卸石湾”,即今天的赤石湾村。作为洋船前往“安边馆”贸易的必经之地,“卸石湾市”一度非常繁华,史称“商船泊凑”,“渔舟蚁集,草民贸易甚众”。

玄钟所城建立后的头年里,大抵平安无事。16世纪中期以后,才屡遭海盗、山贼围攻,险象环生。

玄钟澳水寨

玄钟澳水寨,是明廷于年从铜山水寨中析置的。其指挥部“守备玄钟澳水寨钦依把总”衙署,就设在距玄钟所城仅3里的卸石湾(今诏安县梅岭镇赤石湾村)。

玄钟澳水寨是小水寨,受铜山水寨节制,额设快船、哨船20艘,每年从漳州卫、镇海卫、铜山所、永宁卫中左所(即厦门城)守军中,抽调官兵名,来卸石湾轮番驻守、巡逻。

年,在福建巡抚谭纶、总兵戚继光等人建议下,每个水寨兵、船,分为“寨”、“游”两部分。以玄钟水寨为例,驻守卸石湾的官军称“玄钟水寨”,出海巡逻的官军称“玄钟游”。卸石湾海口名“胜澳”(今诏安县梅岭镇南门村附近),有“胜澳天妃宫”,每年“玄钟游”士兵出海巡逻之前,都会在此誓师,然后出发。

年,明廷再次调整部署,改“玄钟游”为“南澳游”,增加兵力,额设战船,还在南澳(今广东南澳县深澳镇)、宫前澳(今福建东山县陈城镇宫前村)设立官署,加紧巡哨。

古城的衰败

年(明代嘉靖41年)10月22日,海盗吴平袭陷玄钟所城,军民死伤无数,是为玄钟所浩劫。

今天的诏安县梅岭镇东门村、南门村,各保留着1座明代玄钟所城的老城门:东门和南门。两门均建有瓮城,南门瓮城内还有1口水井。

瓮城之制,并非玄钟所城初建时的原貌,而是吴平贼党被剿灭后,漳州府于年重修玄钟城时增建的。

玄钟守御千户所城和玄钟水寨,明晚期便已衰败。明《万历漳州府志》记载,玄钟所原有世袭士兵名,至年前后,连死带逃,只剩下名。

士兵走了,百姓来了。据清初统计,玄钟所城周边已有12个村寨。我注意到,大海盗吴平的老巢“梅岭”一词,已在玄钟当地百姓心中消失,变成一个空洞的大地名。如今的诏安县梅岭镇,设在林厝村。若问起“梅岭”究竟在哪儿,当地百姓,已是一脸茫然。

责任编辑:廖文焱

00:15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82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