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湖陈氏家庙,位于漳浦县佛昙镇,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年),明代中晚期皆有重修。清初迁界时被毁,清康熙二十二年(年)重建,道光六年(年)重修,建国后鉴湖陈氏各地子孙又出资出力多次维修。其石景观,是鉴湖陈氏子孙代代出仕的象征。
陈氏家庙分三进,典型闽南燕尾脊硬山顶建筑。前面大埕上保留了三块形态奇特的花岗岩石,其中有一块石头形似古代官帽的纱帽石,被称为鉴湖十六景之一的“乌纱启瑞”。
另一块形似娘伞的石头,称为“娘伞呈祥”,应该就是图中这块形似蘑菇的奇石吧。其实这些石头都是典型的海蚀地貌,所谓沧海桑田,的确如此。
据《鉴湖陈氏族谱》(清代重修版)载:“唐有讳浮光者,於垂拱间居漳浦鉴湖坊”。足见最早在轧内村驻扎的将领叫陈浮光,开村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现轧内村99%属陈姓,系元初从外地迁入,且同宗衍派。该村是漳浦县近半个县陈氏村社的祖籍地,还是国内粤、赣鉴湖太傅派陈氏的祖根。一世祖陈史修生陈寿,陈寿生天叙,天叙生6子:翼、肃、亹、搏、穆、环。六大房祖后代除在轧内村三个自然村繁衍外,还分传本地后许村的三个自然村,分传本县赤湖、深土、长桥、六鳌、赤土乡、绥安等乡镇,远传平和县,广东省、江西省、台湾省等地。尤其是在清代,轧内村陈氏分几批人相继渡台,在台湾宜兰县、台北市、高雄县等县市区建立村落,人口数万人,现在台湾有相同的村名和祖祠堂号。轧内村与台湾宜兰等地宗亲同血缘、共神缘、一家亲,改革开放以后,海峡两岸往来频繁,台湾宗亲组团回到祖地轧内寻根谒祖近30次。
陈氏家庙牌匾,由陈建仁敬题。陈建仁,为台湾省台北市漳浦同乡会创会会长。
一进门厅坡屋顶,下方悬挂许多牌匾如“进士”、“文魁”等,充分体现鉴湖陈氏子孙人才辈出,世代相传。
“兄弟同榜”牌匾。这个说起来就颇有些来头了。明永乐十八年(公元年),陈亹与胞兄陈翼同榜中式举人,时称“双桂联芳”而传为佳话。而陈亹于正统元年(公元年)登进士;陈翼虽没能更进一步,但他的孙子陈奂于明成化十一年(公元年)高中进士,也算是弥补了爷爷的遗憾吧。
陈亹(?-年),字尚勉,号梅庵,明漳浦十七都鉴湖轧内社人。陈亹出身书香门第,父陈天叙,字则夷,早年努力读书,先后向龙溪学者胡宗华和福州榜眼林志求教,学业成就后,回乡创办鸿江书院,教授乡里子弟培养人才。陈亹自幼承庭训,勤奋颖悟,博通经史,长成后出外求学,到长泰县拜进士唐泰为师,学业大进。永乐十八年(年)中式举人,正统元年(年)登进士。历官户部广东清吏司、江西清吏司主事,升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擢升广东布政使。为官30年,政绩显著,是漳浦县历史上出任省级行政长官第一人。
陈亹在广东任职多年,深知荔枝是名贵的果树,即带回家乡种植,并传衍到全县各地,其品种有乌叶(也称"绿罗包")和金钟,乌叶在全县普遍种植,金钟在乌石种植最盛,成为荔枝中珍品。成化二年(年),因病上疏乞请归休,并撰写《明已赋》,抒发自已的情操。他归乡后,修建书院,并筑卧云山房为居室,徜徉山水,家居生活12年。成化十四年(年)卒于家。在鉴湖不远的海滨红山,还有陈亹父亲陈天叙创办的鸿江书院遗址,一间其貌不扬的小书院,却培养了鉴湖陈氏的“两布政、四进士、五举人、四贡生、三武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探。
天井,照例由花岗岩石板铺就。
这块“陆军中将”牌匾,属于鉴湖陈氏台湾裔孙。
大厅柱子采用典型的明代覆盆础。
陈氏家庙的第三进现在与前面祠堂并不相通,应该是纯住人了。
陈氏家庙往东南不远,就是著名的轧内村古樟树群,这些古樟树共有9棵,树龄都超过年,其中还夹杂着两棵古榕树。据说,在元末明初,陈姓先祖刚到轧内村时,因村子靠近海边,每年到秋冬之际,海边经常刮风,村子里就会飞沙走石,许多房屋都被风沙淹没。为了抵抗风沙,陈氏先祖就在村边种上了樟树、榕树等,用来防风固沙,至今已经有七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