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非遗有新玩法他们将剪纸穿在身上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的正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N海都全媒体记者吴雪薇周婉怡文/图

剪纸,是一项我们耳熟能详的非遗传统技艺,有趣,有技,也有艺术美感。福建省的漳浦剪纸是南派剪纸的代表,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福清行知小学的老师从漳浦剪纸中获得灵感,融合学校的美术剪纸教学传统,带领孩子们做出了漂亮的剪纸服装。在春节即将到来的日子里,红彤彤的剪纸给孩子们带来惊喜与收获,也为家庭和社区送去喜庆与温暖。

非遗赋予灵感

小学老师要把剪纸穿上身

桌面上摆满的剪纸圆扇、天花板上缤纷的油纸伞、两边窗户红彤彤的窗花,更引人注目的,是教室中部挂满衣裙的衣架。农历新年未至,满眼窗花剪纸与明媚的红,已将这里装扮得一片年味喜气。

学生们制作的剪纸服装,把衣架挂得满满当当

这里并不是什么名家设计工作室,而只是福清市行知小学的一间美术教室。

“剪纸艺术”是福清市行知小学的校园特色。因此,这里的每一位美术老师都要会剪纸,还要为每学期如何将剪纸教出特色、做出创新而费尽心思。年初,美术老师陈安妮在为新一学年创意剪纸教学而烦恼时,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了漳浦剪纸非遗传承人的剪纸服装秀作品,突然福至心灵:我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把剪纸穿在身上呢?

陈安妮老师为剪纸服装剪裁纹样(受访人供图)

陈安妮老师与她指导的学生制作的剪纸汉服

说干就干,她和美术组的其他老师一起买来材料,着手设计。一开始买的是纱,陈安妮希望将其垫在剪纸底下作为内衬,以防止镂空剪纸的破损。但后来老师们发现,纱没办法转印固定,于是她们又去请教专业的服装设计师,在设计师的建议下以衬布作底,红色植绒布作为剪纸主体,将两者熨烫固定,再以打火机烧融收边。“衣服的设计打版是我来做,裁剪由孩子们来完成。”一开始,陈安妮只想带着孩子们做汉服的云肩,后来发现只靠云肩撑不起一场时装秀,只能将“经营范围”又扩大到半裙、肚兜等衣服配饰,直至做出完整的衣裙。“最开始的云肩比较简单,我们剪纸学得好的孩子一个人就可以做一件。”

陈安妮说,但是扩展到大套衣裙以后,工作量就大了,“一件衣服最少要做四节课”。学校一周只有两节剪纸活动课,因此,课后陈安妮还要留下来,在几个刀工较好的高年级学生的协助下,给大家的衣服修边、熨烫固定。“有时候周末还要加班,忙累了我会觉得好崩溃,觉得自己图什么呢?”

孩子们的巧手裁剪着服装纹样(受访人供图)

精美大气的剪纸汉服(受访人供图)

但是孩子们很喜欢。比翼双飞的蝴蝶、富贵吉祥的牡丹、年年有余的鲤鱼……开始老师们还设计一些图样让他们照着画,后面不少孩子直接自己画,自己剪。“成品出来后,他们自己都很有成就感。”陈安妮说。年的“六一节”,学生们穿着自己制作的剪纸时装亮相校园展演,他们意气风发,白红相间的衣袂飘扬,搭配油纸伞、扇子与灯笼等配件,仿若朵朵彤云。视频与成品图片被分享到社交网站后,也引来了不少网友的惊叹与询问之声,陈安妮索性将制作过程整理成攻略,放出来与大家分享:“剪纸时装不是我们的独创,但既然作为剪纸特色校的老师,我也应该以更立体的方式向社会宣传非遗剪纸,让它惊艳不止于平面。”

从剪纸兴趣班

收获惊喜感、成就感

不过十几岁的小朋友,为什么能做出让网友都惊艳的剪纸呢?资深美术老师俞雪琼已经负责学校剪纸教学多年,她向海都记者介绍,除了日常美术课会教学剪纸,学校也开设了剪纸兴趣社团,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社团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剪纸、折纸的技巧,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惊喜感、成就感。对此,四年级的黄晨曦同学很是认同:“剪纸可以自己创作出喜欢的图案,图案的模样有时剪完才知道。”剪纸学习持续带来的惊喜是他坚持的动力,目前他已经有着出色的控刀能力,能剪出流畅漂亮的线条。而四年级的雨欣同学接触剪纸一年,已经完成了8个完整的作品:“马上又要过年了,妈妈会把我剪的‘囍’字贴在窗户上。”想到自己能给家中的欢乐“年味儿”贡献一份小小的力量,雨欣很有成就感。

俞雪琼老师专门为学校的剪纸教学编制了教材

除了剪纸服装,窗花、圆扇、布袋等都是老师带领同学们完成的剪纸创意

行知小学副校长高仁庄表示,国家现在提倡五育并举,剪纸是学校对孩子们美育培养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动手剪纸,可以愉悦学生的心情,培养他们的性格与创意,锻炼他们的耐心,这也会推动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马上春节要来了,学校会带着孩子们到周边社区参加剪纸活动,将作品送给老人。老人们都很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剪纸”。校园非遗与社区的温暖互动,也让春节更有年味。

知多一点:

漳浦剪纸

漳浦剪纸是南派剪纸的代表,最早可追溯至唐代,传承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以独创的排剪技法闻名。年,漳浦剪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漳浦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漳浦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峥嵘介绍,漳浦剪纸最初只是刺绣的底样,被称为“铰花”。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繁荣与贴窗花等中原习俗的传入,漳浦剪纸开始大量应用于民间的节庆、婚嫁和祭祀等民俗活动。《漳浦县志》上有这么一段话:“元夕,自初十放灯,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庙或用鳌山运傀儡,张灯烛,剪纸为花,备极工巧。”描述的是元宵节人们剪出精美的纸花装饰花灯。

至今,在漳浦的一些乡村仍然保留着元宵节在村中祠堂内架灯棚、挂花灯等习俗。祭祀时,村里的老人会剪“碗花”“酒瓶花”“筷子花”等放在供品上,结婚时要剪一些“大猪花”“糖果花”“饼花”放在礼品上。女孩们在结婚前为了让婆家称赞巧手能持家,还会制作一批结婚作品,如“肩罩花”“领沿花”“烟袋花”“眼镜袋花”“荷包花”,还有挂在床檐的“龙钩花”“八卦花”等。

近年来,漳浦剪纸非遗传承人守正创新,将现代文创理念注入剪纸,尝试全新的题材、配色、装帧和包装。这些新颖的图案被运用到T恤、雨伞、挎包、陶瓷等日常用品中,为传统手艺寻找新的出路。

编辑:小余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41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