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康熙版《漳浦县志·卷之二·方域下·庙宇》记载:“宝珠庵,在邑南门外十五里火寮地,林峦幽秀,水石清奇。万历间,莆田林三教兆恩因张琏之乱,流寓浦地,择地建庵,令其徒张氏居之。有益藩及藩臬赠匾。康熙壬申,道者张勇功重建。”如此说来,宝珠岩(清康熙年间修志时才改称“宝珠庵”)是由三教先生林兆恩(字懋勋,号龙江)择地倡建的,后交由其门徒张氏打理,于是这里成为传播林龙江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也培育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三教门人,尤以张法龙、张勇功、蔡祚熹与蔡新等4人为最杰出。
一、张法龙
张法龙,生卒里籍不详,三教门人。明万历三十六年(年)冬天,林龙江嫡传弟子卢文辉曾给宝珠岩题字,时张法龙自告奋勇地将卢子的墨宝勒于岩上,成为宝珠岩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于张法龙在勒石时,敢于自报家门,自称是宝珠门人,遂为宝珠岩史上第一位有真实姓名的三教门人了。
年7月11日在漳州漳浦宝珠岩
二、张勇功
张勇功,生卒里籍不详。清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岁,年),重建宝珠岩,遂获康熙版《漳浦县志》截入志中,永垂不朽。当然,该志称张勇功为“道者”,即是道人,并没有说他是三教门人。然而,宝珠岩是由三教先生林龙江倡建,又由其徒张氏留守,是三教圣地,后续掌门者,应该也是三教门人,毕竟自林龙江逝后至清康熙初年,夏教传播极盛,宝珠岩自然也不会落后于人的。还有,在清顺治、康熙年间,漳浦下布人蔡祚熹祖孙二人皆习“艮背心法”,又与宝珠岩有关,故张勇功实为承上启下之人物,应属三教门人无疑。
三、蔡祚熹
蔡祚熹(-年),字在朱,漳浦人。幼质鲁,30岁时,考上秀才。因其性介貌和,受到漳浦知县赏识,遂被聘为义学先生。中年时,他拜领了夏教(俗称三教,现称三一教)的艮背心法,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三教门人了。此后,他见儿子英年早逝,不甚悲伤,遂将艮背心法转授给孙子蔡新,冀其远离病厄,长命百寿。雍正三年(年),被提拔为安溪训导。翌年,因病逝于家中,享年79岁。
四、蔡新
蔡新(-年),字次明,号葛山,别号缉斋,漳浦下布(即大南坂下楼村林西墘)人。乾隆元年进士,授庶吉士、翰林院编修、直上书房、翰林院侍讲,历任吏、礼、兵、刑、工等部尚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曾担任《四库全书》总裁。生平多次捐资平粜,置义学、义仓、义冢,兴废举坠,有德于乡。嘉庆四年十二月,卒于家,赠太傅,赐祭葬,谥文恭。著有《缉斋诗文集》。
据朱圭在《缉斋诗稿序》中介绍:“公(即蔡新)天性淡泊,自少时得艮背之传于大父,晚年益有所得,而好贤虚受,引接后进,忘其达尊,于圭尤辱厚。”由是可知,蔡新年少时经其祖父点教,拜领林龙江的“艮背心法”,而且持之有年,至晚年(序作于乾隆五十年,蔡新时年78岁)“益有所得”,说明蔡新是一个虔诚的三教徒,令人感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