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广东省东莞市仍然有着“象塔街”的地名,这一名字来自于五代时期所建的“镇象塔”,现在已被移入东莞博物馆保存,被誉为“镇馆之宝”。塔是怎么放进博物馆展厅的?其实它的正规名字是“东莞南汉经幢”,是目前东莞地区所存历史最久的文字石刻。“镇象塔”的主体为高约1.78米的八角形石幢柱,上面镌刻着佛像和经文,尽管铭文有所缺失,但主要内容仍然可以辨识出来:“群象踏食百姓田禾,累奉敕下,着人采捕,驱括入栏、烹宰应赡军需。况其带甲披毛,俱是负来之命,然虑遗骸滞魄,难超舍去之魂……”也就是说,当时曾经有大量野象损害了田地,当地人将它们集中猎杀、取肉做军粮后,出于迷信考虑,担心象的魂魄“作祟”,所以建经幢镇压。
根据史料记载,“镇象塔”建于五代南汉时期,建造人是禹余宫使邵廷琄。在一千多年前,广东地区仍然有大量象群栖息,为当地人带来了捕象、吃象肉和取象牙的传统:“广之属郡潮、循州多野象。牙小而红,最堪为笏。潮、循人或捕得象,争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炙。”人们捕杀象的另一原因是象和人争夺栖息地和作物资源的矛盾已经日益凸显,象被人视为破坏庄稼的“害兽”。宋代虽然对象牙的需求量很大,五品以上官员上朝时都要使用象牙笏板,但官府禁止平民私自出售象牙,如果杀象卖牙会遭到法律惩治,导致出现“民宁忍于象毒,而不敢杀”的情况,官员李昌龄为此奏请朝廷用半价从百姓手中购买象牙,还能借此摸清私藏象牙的情况并加强管制:“雷、化、新、白、惠、恩等州山林有群象,民能取其牙,官禁不得卖。自今宜令送官,以半价偿之,有敢隐匿及私市与人者,论如法。”这一举措侧面说明当时广东野生象数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直到南宋,广东潮州地区仍然有“野象数百食稼”的情况,但当地的大象群体已经逐渐走向末路,明代时广东已经不再有象的记载。
与广东潮州地区相邻的福建漳州地区也曾经有象群栖息,并且一度达到“猛象出没为患”的程度。现在福建漳浦县还有一个村名为“牛上铺”,据本地人所述,其实原本叫“无象铺”,后来因为在方言里“无象”和“牛上”发音相近,以讹传讹,最终定为此名。“铺”是朝廷为传递公文所设置的驿铺,在“无象铺”所在地曾经有一座“无象庵”,尽管庵已荡然无存,但地名却保留了数百年。“无象”其名,来源于人们被野象袭击的恐惧。据记载,“漳州漳浦县地连潮阳素多象,往往十数为群,然不为害,惟独象遇之逐人,蹂践至肉骨糜碎,乃去”,在古人看来,象和虎豹一样可怕,远离为上。
象在福建的灭绝时间,不会晚于它们在广东的灭绝时间。在明代,福建武平县仍然有“象洞”的地名,但已经是“旧闻象出其间,故名……如是者九十九洞”。尽管历史上“群象止于其中”,但后来人们仅闻其名,不见真象了。
本文来源: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