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那些红色革命故事澎湃在线

                            

作者:通讯员严利人文/图

讲漳浦的历史,离不开红三团。讲红三团,离不开漳浦事件。讲漳浦事件,离不开清泉岩。清泉岩位于漳浦县下楼村,当年红三团在此重新竖起了战旗,得到了下楼村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留下了许多感人事迹和宝贵精神财富。

筑牢红色信仰,赓续精神血脉。下楼村“两委”整理本地红色素材,挖掘出十姐妹、“革命妈妈”等鲜活人物的故事,并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把党史丰厚营养转化为前行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当年红三团活动场所之一胡氏宗祠。

红军放心的落脚点

下楼也称下布,在漳浦县城以南,距离约8公里。这里山高林密,面积约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0%。现有户,总人口人,党员40名。文物古迹有:清泉岩寺、蔡新故居、永清堡、红军洞等。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一带是共产党和红军开展活动的重点区域。84年前,年7月16日,在漳浦县城体育场,满怀抗日热情下山寻求联合御敌救国之路的红三团千名官兵,被国民党顽固派强行缴枪。红三团许多指战员憋了一肚子火,他们暗地里串联,在当地党组织的配合下,逃出孔庙,在梁山脚下的下楼集中。时任边区特委负责人之一、后来任闽南特委书记的朱曼平,长期住在下楼,因而这里成为红军放心的落脚点。先后来这里开会、商谈、办事的,有革命前辈张太西、吴庭坚、柯志达、柯永麟、张志荣、刘再兴、陈国俊等人。

据《福建省老区乡村名册》(年)记载,漳浦县革命老区行政村有个,下楼名列其中。漳浦有革命根据地基点村个,当时下楼有9个自然村,全部榜上有名。

张招后代讲红色故事。

红军的好帮手

当年整顿后的红三团在下楼村休整了十天,随后就兵分五路到尪仔石山、乌山、山内、狮头山、南乡等地活动。红三团得到老苏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群众顶着国民党顽固派的高压,在生活极为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舍生忘死支援红三团,积极捐款、献鸟枪、送粮食蔬菜给自己的部队,使红三团的队伍有了新发展。

红三团在下楼驻扎期间,村里十位姑娘自动组织起来,非常活跃。她们站岗放哨,为红军煮饭洗碗做杂务,唱革命歌曲,宣传革命,成为红军的好帮手,被称为十姐妹。休整后红三团部分战士去清泉岩山上,十姐妹们以拜菩萨为名,轮流为红军送食物、药品,传递信息。由于十姐妹均已辞世,当时的具体情节难以寻觅。笔者采访了几位十姐妹的后代,其中有位叫胡生理的,今年65岁,原下楼村委会主任、清泉岩管理区主任。他拿着下楼村五老户打印名单仔细看后,为我们圈出了十姐妹的名字。她们是:周追、黄端、胡分、黄坎额、胡瓶、胡蒜、胡纺……

“十姐妹的负责人是黄坎额,丈夫参加红军,后来牺牲了。她被国民党抓去,严刑拷打,坐了几年牢,被保出来后不久就去世了,连后代也没有……”胡生理哽咽地说。

在下楼村,被红军尊称为“革命妈妈”的张招事迹仍在村民中传颂。据张招媳妇刘坪介绍,当时,红三团驻在村中,吃饭则在自家院子里。45岁的张招像妈妈一样,认真张罗着子弟兵们的伙食,每天有几十人吃饭,十姐妹一些人前来帮忙,成为一个热闹的大家庭。此外,郑家右手最后一间房屋,原是张招的卧室,她腾让出来给朱曼平、林素兰长期居住。后来他们生了儿子,张招将一件旧衣服送去包裹孩子。“小时候我就住在这间屋子里,因而对朱曼平等前辈,对红色文化有着特别的亲切感、自豪感!”张招后代郑素芬幸福地说。

当年红三团聚集地梁鹿书院旧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04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