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街巷口
年“七七事变”后,蒋氏终于同意将陕北红军整编为八路军,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队伍则整编为新四军,一道联合抗日。
在新的形势下,闽粤边特委对当地的红军队伍实施改编,是为“国民革命军闽南支队”,由卢胜任第一大队长,何鸣任第三大队长。
但蒋氏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其实另有一番目的,游击队的一些指战员未能看清。在他们的眼中,蒋氏既然已经选择与红军合作抗日,那游击队就应该离开根据地,前往山下蒋军指定的地点驻防。但做出这一草率的决定前,指战员没有与上级取得联系。
身为红3团副团长的卢胜,有自己的一番看法:蒋军多年想置红军于死地,如今突然让红军改编为“正规军”,肯定不能完全信任!卢胜提出,在未与上级取得联系、得到明确批复的情况下,部队不能下山,不能驻防,不能改编,只能派出少部分人员与蒋军接触,先了解情况再说。
于情于理,卢胜的主张都是合适的。但红三团团长何鸣不为所动,执意要下山驻防之后,再了解蒋军情况。
年5月中旬,何鸣来到福建平和坂仔村与蒋粤军第师商讨“合作抗日”事务。面对敌人的一番花言巧语,何鸣接受了粤军提出的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并进驻漳浦县城的条件。6月26日,双方正式签订合作抗日协定。依照协定,闽粤边红军游击队整编为“福建省保安独立大队”,由何鸣出任大队长,卢胜为副大队长,指挥权归蒋军师。
说起来,这算得上南方各游击区与蒋军地方签署的最早一份合作抗日协定。然而,身为主要指挥官的何鸣,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在指挥关系、集中地点等一系列问题上,他未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一切依了蒋军的安排,最终导致游击队一度陷入全军覆没的险境。
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粤军师以“巩固海防”为由,要游击队速下山开赴漳浦县城集训,以便尽快投入前线作战。
7月13日,在何鸣的领导下,红三团近千名官兵遵守约定,进入了漳浦城。
战士们满心欢喜,以为自己是去前线抗日杀敌,实际上这是蒋军设下的一个圈套。
红三团的战士们被安置在一座孔庙之中。开始的两天,蒋军还一本正经地派出联络官,屡屡提出“发枪”“发饷”“发装备”等口头支票,显得格外热情。当然,他们的目的就是安抚人心,让红军放松警惕。
漳浦县城内的孔庙旧址16日清晨,蒋军传令兵突然来报,称要队伍集合,前去体育场点名“发粮饷”。
卢胜这时候纳闷了:平日里,这些蒋军一面催红三团入城整编,一面又说要保证红三团“进城的安全”,今天突然又说师长要全团去体育场点名,这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不容多疑,他马上起身直奔体育场,想探个虚实。来到县体育场,他发现场地四周空空荡荡的,只有一个荷枪实弹训练的蒋军步兵连,看上去没什么异常。
可就是这空荡荡的操场,让卢胜倍感忧虑。
就在他准备回身劝阻何鸣不要领队伍进来时,红三团已经进了体育场。
战士们刚一站稳脚跟,原本空荡荡的操场,立马钻出蒋军官兵。这些人把身上携带的伪装一扔,黑洞洞的枪口对着红三团。原先那个操练的蒋军连也退去一边的工事,虎视眈眈。
这时候,联络官发话了:“都听好了,现在师长有令,要你们放下手中的武器,我们会就地为你们补充新装备!”
一听这话,红三团的官兵坐不住了:“不是说好让我们抗日吗?凭什么让我们放下武器?你们背信弃义!”“跟他们拼了!”“汉奸,我们决不放下武器!”
可面对蒋军设好的圈套,红三团的这群“猛虎”无能为力。近千名游击战士尚未实现杀敌报国的诺言,就被蒋军卸去了武装。不仅如此,蒋军还逮捕了闽粤边特委书记张敏在内的13人,公然制造了震动各界的“漳浦事件”。
队伍被困,副大队长卢胜并未束手就擒。在“漳浦事件”的当天,他便与参谋长王胜一起组织了20多名老红军,准备趁夜逃亡,重建红三团。
16日深夜,在卢胜的率领下,50多名老战士趁着蒋军防备松懈之际,越过敌人多道哨卡,重新跑回了山上。
上山后,卢胜将逃出的部队重整,在与朱曼平、何港等上级领导会合后,决定重建组织,由何港担任新闽粤边特委。同时,重建闽南红三团(对外宣称“闽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三支队”),卢胜担任团长,王胜任参谋长。
经过一番精心的组织,当年10月,新红三团又恢复了战斗力。在卢胜的率领下,新红三团、闽西地方武装公开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救国主张。坐镇漳州的蒋顽对此恨之入骨,随即调动多人的“保安队伍”,气势汹汹地对新红三团实施围剿。
在大沙岗,卢胜指挥新红三团与地方武装,成功杀伤蒋顽70多人,重创敌人士气,还缴获了一批枪弹,为先前在漳浦事件中遇难的战友复了仇。
后来在毛主席的亲自干预下,蒋军最终做出让步,释放“漳浦事件”被扣押人员,归还了多支步、机枪。
年1月,新红三团编入新四军三支队四团一营。这支多人的武装力量,终于能够在抗日战场上一展拳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