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长泰乡贤叶先登有《花县春风》诗作,诗曰:“种花人千载,县尚以花名。岁岁春风度,人游君子城”。如诗文所言,古时长泰是“君子城”,由于历史久远,今人对于长泰“君子之城”的故事知之甚少。我们将钩沉湮没在史海的有关长泰人文教化的旧事,因本县古称花县,故名《花县旧事》。
刘其忠与黄道周的君子之交
“君子之交”是中国古人形容贤者之间的交往平淡如水、不尚虚华。该词出自《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明代长泰乡贤刘其忠与黄道周的交往堪称君子之交的典范。
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世人尊称石斋先生,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漳州府漳浦县(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人。刘其忠(-),字长琯,世称玄如先生,长泰县彰信里西湖人,万历四十年()举人,四十四年()进士,初授湖州府司理,天启元年至三年(-),担任湖广道监察御史。黄道周、刘其忠、周起元、马鸣起为魏忠贤乱政时,敢于疏勘魏氏的漳州籍官员。刘其忠去世后,黄道周为其撰写的《刘侍御传》记述了二人的交往。
据《刘侍御传》载:“乙丑春,余在长安,与刘御史其忠隔一邸舍。余既以讲筵获罪,御史用劾魏珰杜门,虽咫尺不相往来。即逾月,御史以甘肃差去,余用侍养归。未移时而祸发。所不见血者,剑首之缕也。又一年,而御史罢,里居缺询问者亦二、三载”。
“乙丑年春天,我在京城,住所和御史刘其忠只隔一座房子。我因为在讲经筵的行为被魏忠贤问罪,刘御史也因弹劾魏忠贤而闭门不出,虽然咫尺距离却没有互相往来。过了一个多月,刘御史被派到甘肃任职,我也用侍养母亲的理由归乡,还没有离开祸事就发生了,除了剑首的缕饰,整把剑都是鲜血”。
黄道周提及的祸事,据《明史纪事本末》:天启四年甲子()“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疏参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继涟上疏者麇至”,列名刘其忠等“不下百馀疏”。是年十月,大学士叶向高、吏部尚书赵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龙等已相继罢去。杨涟、左光斗等也被削籍。东林首领邹元标卒于家。内阁为阉党顾秉谦、魏广微所把持,“天下大权,尽归于忠贤”。乙丑()春,刘其忠远投边塞,巡按甘肃,兼临洮二府学政。夏四月,黄道周请告归里。“未移时而祸发”,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被宦官掌握的“厂卫”以极其残酷的刑法迫害致死,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相继死狱中,世称“六君子”。赵南星、李三才、顾宪成等都被革职。阉党矫诏颁布《东林党人榜》,列名人,尽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榜上有名的许多人,“生者削籍,死者追夺,已经削夺者禁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其忠被强加结党的罪名革职回乡。
刘其忠与黄道周彼此应是相当熟悉的,这可以从一个细节体现,《刘诗御传》载:“熙朝之慝,上疏时,文轩公心动,贻书为戒。御史报书云:‘风波由命,谊不可逃,惟勤惟廉,臣子自勉’”。弹劾魏忠贤党时,刘其忠的父亲文轩公有书信告诫刘其忠,刘其忠回信,卷入风波应该已经无法逃脱,唯有以臣子的勤政和廉洁勉励自己。黄道周对于刘其忠父子的故事亦如此清楚,足见彼此之熟悉。
刘其忠与黄道周是同朝为官的漳州老乡,受到魏忠贤党迫害的相同遭遇使其愈加惺惺相惜,在文人结社盛行的明代,二人交往却是比邻而居而“咫尺不相往来”,刘其忠罢官“里居缺询问者亦二、三载”,去世后黄道周为刘其忠做传以示纪念,真可谓淡若水的君子之交。
作者简介
林海南(-),男,福建长泰人,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文博助理馆员,长泰县文庙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曾参与江西海昏侯陵园、吉州窑、扬州古城、湖北双坟店、宁波望京城城门、漳州东溪窑、漳州平和商周时期遗址、闽清义窑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
来源:长泰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