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趣谈作者漳浦老树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冬至趣谈老树一、冬至的天文学意义(一)二十四节气的成因及命名天文学发现,地球赤道面对黄道面有′的夹角,并且地轴(地球南北极虚拟连线)永恒指向北斗星,使地球一年有四季之分,中国古人认识了北斗星斗柄呈规律地东西南北指向、产生了“四时八节”之分。我国古代人们发现了太阳年位置的变化与农业气候有着密切关系,于是,在历法中,编制了二十四节气。把地球绕太阳运行的黄道(°)分成二十四等分点,以春分点0点为起点,太阳每运行15°称一节气,位于等分点的瞬间就是交节气时刻,每个节气都设有专用名,它们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状态等意义。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天文位置已确定)。到西汉时,《淮南子》所载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已经与后世完全相同,历二千多年而没有改变: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方便记忆,有《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冬至的天文学意义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我们漳浦县城,冬至前后,可以在金浦大桥上看到“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天文景观:清晨,每天站在金浦大桥向东看旗鼓山看日出,你就会发现,太阳都是在鼓山的北边升起来,冬至这一天,太阳最接近鼓山,从鼓山北麓升起来。过了冬至,太阳有逐渐向北移动,远离鼓山。(冬至鹿溪晨晖)诗吟旗山无金圆老树冬至金圆上鼓山旗山南隔只留馋莫冤鹿水居心狠朝阳恋鼓乃天然注释诗意言明,朝阳永不南越鹿溪登旗山。二、冬至的人文(一)冬至的起源(《史记历书》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这是指夏岁首是阴历正月初一,殷商岁首是阴历十二月初一,周岁首是阴历十一月初一。)冬至日:冬至交接时间所在的那一天就叫冬至日。冬至日必须在子月:冬至日当天或冬至日前的那个朔日定为子月初一“起点”冬至,又称冬节、小年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中国冬至的起源是根据周朝的记载,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闽西以及南靖,现在还沿用冬至祭祖墓的乡俗。(上图来自网络)(二)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三)冬至的民俗与传说1、北方南方在冬至有不同的风俗。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张仲景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告老还乡后,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在我国南方的很多地区,冬至则有着吃汤圆的习俗。“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有一首诗就反映了冬至节汤圆制作和人们过节的感受。诗是这样写的:(漳浦方言朗读)颗颗圆圆想龙眼,耋齿爱吃要功夫。搅细慢舀银缸水,抟雪轻摩玉掌肤。推入汤锅如白鸭,捞来糖碗象黄珠。年年冬至家家煮,暗加一岁知影无?2、九龙岭土地庙对联的传说九龙岭下日日冬节六鳌海上夜夜元宵漳浦民间传说,清代(乾隆元年年)漳浦举人蔡新上京考进士,路过九龙岭土地公庙,虔诚地下马朝拜,祁求土地公保佑科考顺利。蔡新如愿以偿,考中进士,入朝官路尚通,春风得意。有一次,他到漳州参加“诗钟会”,回漳浦路过九龙岭下,见一见汤圆铺子,因为很久没吃到家乡的汤圆了,就进去买汤圆。卖汤圆的老汉对他说:漳州人每年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汤圆,而我天天在此卖汤圆,真可谓是:“九龙岭下日日冬至”。客官,以此为上联,您对个下联如何?您若对得上,吃汤圆不收钱。”蔡新艺高胆大,信口回答“好”,就坐下来吃汤圆。可左思右想却对不出下联来。只好付钱,红着脸请求日后再对。几十年后,蔡新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宰相),有一次回老家探亲,顺便到漳浦六鳌古城巡视,夜里,他站在古城门远眺,见海上的渔船都点亮了灯火,如同元宵灯市,随口吟出了“六鳌海上夜夜元宵”的句子。忽然想起九龙岭的往事,次日,蔡新匆匆来到九龙岭,想把此联作答于那卖汤圆的老汉。可惜,老汉已经不知去向。到附近土地庙一看,发现庙里的土地爷容貌酷似那老汉,于是他就把那对联写在了柱子上,并脱下自己的宰相帽,戴在土地爷的头上。民间盛传老翁乃土地化身,意在激励蔡新上进。九龙岭土地庙从此披上了这美丽而神秘的色彩,也有了戴宰相帽子的土地公。慕名游历者不绝于路,小庙声名远播。(上图来自网络)三、结束语在我们中国,历法有阴历(分为周历、殷历、夏历)、阳历和农历,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阴历,其优点是明确月圆月缺、潮涨潮落,但不知道寒暑变更及周期;以太阳年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阳历(公历、台湾谓西历),明确一年的周期天数及寒暑变更规律,但是,因为人为的以耶稣生日为岁首,没有与天象建立联系,缺乏阴历的功能,不能明示月圆月缺、潮涨潮落;农历是在夏历基础上,通过“置闰法”设置闰年和闰月,综合阴历、阳历的优点而成,成为中国特色!几千年来,农历是指导我国先民农牧渔及航运的利器,是世界天文学的重大创新、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置闰法”规定:①年序数是4的倍数的年份就是“闰年”天(如年),②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如年)一年平均约为天。农历闰月多一个闰月,因此农历润月年,一年平均近天,而农历平年平均有天多(注意,闰年与闰月也会不同时出现,如年闰年没有闰月)。农历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置闰规则为使用冬至作为计算的起点。具体这里不展开了。最后念一句冬节漳浦方言民谣:冬至乌,年冥酥,冬至红,年冥泹。两手搓,双手掷,一粒浮,一粒噎。注释回归年,约等于.日朔望月,约等于29.日作者简介老树,原名:林建东,漳浦县绥安镇人。年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退休中学高级教师,漳浦县政协文史研究员。出版《漳浦古代石刻》、《漳浦古楼堡》、诗词集《山涧轻鸣》等多部著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843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