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西门历史文物古建筑群简介
林九忠
武庙
一、武庙兴替
大凡帝制社会,设立县治之所,除县署衙门外,必定要有文庙、武庙相互配套,以取“文治武安”之意。
文庙奉祀孔圣。因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宣扬以“仁”施政,以“孝”行德,被奉为“至圣先师”,主张“文施教化”。
武庙奉祀关羽或岳飞。因关羽是刘备麾下的一员骁勇大将;而岳飞则是忠心耿耿事宋的忠臣,抗金英雄。而俩人共同特点都是忠心事主、心无二志的名臣,被尊崇为“固土保障”偶像,故寓意“武主安邦”。
诏安西关武庙奉祀关羽,始于何年无可考。但至少在明朝以前就有小庙宇供奉,则是可以肯定的。
其时,对关羽的崇拜已盛,朝者日众,关王庙已成莅任和过往官员斋宿礼拜之所。特别是武职官员,更无违例。而当时庙宇狭小,斋宿无处容身,修庙势在必然。
明初洪武年间,帝都设于南京,建关庙于“鸡鸣山”南,书“汉前将军寿亭侯”。在此之前的后蜀汉后主(刘禅)景耀三年(公元)已被进爵为“壮缪侯”。又于南宋建炎二年被追封为“壮缪武安王”。明万历二十二年,更有道士张通元请旨,朝廷降旨进爵为帝。每于春秋二祭,由太常卿主持祭事。
由于朝廷示范在前,各州、府、县相继仿效。洪武年间,漳州卫后所副千总郭质将军、宣德年间副千总张斌将军、正德年间的陈铭将军等,他们莅诏期间,在抗倭守土、剿寇安民均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为修建关帝庙也频频奔走呼号,但终未能如愿。
嘉靖九年(公元),从原漳浦县析出二、三、四、五都,设立诏安县。其时倭寇骚扰已相当频繁,“其杀戳几不遗种”。
嘉靖二十七年,诏安县典史陆鈇第一次将关帝庙改建。
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再度骚扰诏安,诏安门户——悬钟城破,守御所总兵周华(正千户)战死,倭寇长驱直入,诏城危在旦夕。知县龚有成着力组织民众,挖城壕,筑炮台,护城抗倭,于夜间巡城,朦胧间见关帝显灵守城退敌,诏城完好无恙。
龚知县为彰关帝殊勋,首倡拓展关王庙,诏城各界乡绅民等无不雀跃响应。庙成,悬匾“武庙”。自此香煙不绝,朝者日众。
时,南诏守御所副总兵(千户)邓继志将军,更追关帝保障之勋,号召莅诏文武官员,每于初一、十五必至武庙斋宿进香。为使庙宇香灯永垂不绝,更自捐俸,并倡导乡缙耆老捐资购置田产,以供香灯油费之资。
自此,西关武庙成为县祀典庙,每年三祭:五月十三日和春秋二祭。其规格为“太牢”(即祭品为牛、羊、猪三牲齐备)。主祭官为典史。
万历三十年,知县黎天祚(广东东莞人)、南诏守御所郭将军莅诏。其时倭寇经龚有成、梁士楚两知县着力抵御防患,已有所胆寒,不敢贸然进犯,百姓稍稍过上太平日子。黎知县,郭将军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兴革农桑,保民安居”;一方面建南山塔,以助文峰;一方面大兴土木,重建关帝庙,此举得各界支持,并得施舍檀越,于万历三十一年破土,三十二年大功告成。
这次重建,殿宇堂皇,气魄非凡;飞甍雕棂,金碧辉煌。全仗乡民对关帝神威的敬仰。正如本县进士胡士鳌为其撰写的碑记中所描绘的:“财不科索,无吝家矣!”
然而,庙宇建造再坚固,雕梁画栋再美观,日久也难免圮塌,剥蚀。时隔七十多年后的清康熙十六年,诏安营游击徐天禄将军(辽宁沈阳人)莅诏,朝拜武庙,目观梁椽屋宇日久剥蚀,遂捐俸鸠工重修。于康熙十八年使庙宇焕然一新。
乾隆十一年,由知县姚循义(江西景德镇人)、诏安营游击黄成绪将军(山东历城人)等乐捐喜赠,再次重修,使庙宇重放异彩。
尔后的嘉庆十八年、光绪二年、光绪二十八年皆由当任知县、游击、典史、中军府守备等文武官员,会同四城商农工匠役乐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改建,其庙方可保存至今。
二、三中全会光辉照古庙
关帝庙自清光绪修复以来,已近一个世纪未经修复,栋椽倾颓,油漆剥落;神像流于民间,庙宇荒落,一度沦为仓库。
年,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吹暖人心,开放改革政策鼓舞海内外同胞,诏籍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纷纷回归祖国探亲访友,投资办厂,间或前来谒庙,目睹关帝庙“草木依旧,面目全非”。叹喟:武庙乃明代的古建筑,其造型古朴大方,风格独特,历史悠久。国内古建筑专家学者也认为这一建筑具有民族特色,是祖国一笔光辉灿烂文化遗产,很有保存价值,如不加以保护,将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
年11月,经诏安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1月,根据县人民政府“诏政号”文件精神,成立“武庙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并组成“重修董事会”,着手筹备修建事宜。于11月动工,年10月告竣,历时两年,耗资近三十万元。
本次重修,虽耗资巨大,均靠国内外“三胞”善男信女乐捐,全不摊派,有“乐捐芳名录”为证。
庙延原貌而筑,前有照壁,正门高悬“武庙”竖匾。庙宇杰栋峥嵘、层帘翚飞;庙内柱梁轩豁,四宇玲珑;内殿,“乾坤正气”木匾高悬正中,字迹刚劲有力;正殿,手执牙笏的关帝塑像端坐其上,两边执事幡旗依次排列,宝象庄严,肃穆有致;蟠龙缠柱,金碧辉煌。更有“击魏吞吴匹马驰驱千里月/辞曹归汉单刀笑指一江风”楹联依序而悬。显示了关羽气吞山河的雄伟气魄,值得敬仰!
(上图来自网络)
城隍庙
一、设县治祭城隍
早自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五代后唐清泰元年封城隍为王。宋代以后奉祀城隍的习俗渐趋普遍。明初洪武三年,又由朝廷正式颁令,封县城隍为“监察司”,列人祭典,规定各府、州、县城隍应加以祭祀。
诏安祭城隍,始于明嘉靖九年,与县治同设。其时,县治初设,百业待兴,城隍亦权用木制牌位书“诏安城隍公之神主”栖于西关蓬荜小屋以祭之。
嘉靖二十七年,关帝庙改建,才由典史陆鈇塑成神像,置于关帝庙设祭。
关于城隍的祭祀,甚为严肃。例祭每年三次:即三月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除此而外,每于久旱求雨、霪雨祈晴、禳灾捍患,皆临时设祭。然而,不管是例祭还是临时祭事,均必由县正堂牒告于民,亲躬其事,不得替代。如有县令不亲自主持祭事者,一是被视为对朝廷不忠,二是不关心民众疾苦的表现。
其时,朝廷又规定:每于新官上任,必先到城隍庙沐浴斋宿,而后方可视事。
朝廷虽然法典明令,然而,当其时,“戎马弗靖,财诎民贫”。诏安城隍权祀于关帝庙,这一“权”便已近百年。
万历四十一年,黄元立(安徽六安县人)莅诏知县事,循章而行,先到城隍庙斋宿,然而,迎接他的竟是一座荒凉的破庙——半截的墙垣、漏雨的茅茨。
身为一县之父母官,一有国家令甲规定,二受友人之托,三勤心民瘼乃为官天职。何敢熟视无睹?便视更新城隍为已任,遂捐俸倡议,得各界响应。事成,沿旧址拓地厥展,经年余,后殿堂宇俱皆完善,城隍神像也从关帝庙迎入设祭。且从东边征得空地,复建数楹平屋,供新官上任斋宿之所。
黄元立莅诏六年,政清人和,政绩斐然,深孚众望。且任中本县出了一对“父子进士”(万历癸丑科父林而兴、丙辰科子林日瑞)。因之,不但不遗余力重建城隍庙,同时修学宫、修明伦堂。
虽然庙宇殿堂已就,而坊门未盖,风雨不蔽,寇盗可侵,终亦有憾于众。
时,天启四年,幸马公登科(安徽贵池人)莅诏为令,即默祈于神,欲为更新庙宇。月余,即会同乡约林汝韬、许以、沈万缙等计议,捐资鸠工,将黄知县未完之亭、坊等一并配套成龙,使庙貌焕然一新。黄公奠基,马公续成,黄公马公同寅协恭之雅谊,颇得诏人称颂。
百年之后的康熙五十二年,知县马世兴莅诏,斋宿之日,目观同宗前辈于前代营造的庙宇荒落,暗表心愿,誓于任内更新之。一天,马世兴邀诸绅士于堂曰:“邑之有城隍,民之望也。奈何听其荒落耶?”遂得诸绅士同心协力,捐资鸠工依旧址予以重建,不阅数月,庙貌一新。
自嘉靖九年置县设祭城隍起,至天启马登科完善城隍,届百年。而康熙年间马世兴再次重建亦逾百年。且马氏乃承同宗前辈之后而成,这故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做为父母官对于城隍的景仰。
之后,历任知县到任,皆对城隍庙或修或补,均因陋就简,因之庙宇日久难免剥蚀,倾圮。
时,乾隆四十三年,县事署理刘嘉会莅诏谒庙,见庙多倾颓,喟曰:“城隍者,民之保障也!”遂以鼎新为志,捐俸鸠工,在原地基础上,增而广之;“为楹三,为间九”,中有正座,翼以两翚。并且建置斋房,就中增添拜亭。同时移东西两廊六科臣像于正座旁,视为一体。另外买得民房基地一座,拓建照壁,又于庑埕地低洼处,砌石护堤,填平以扩埕口。
这次扩建自四十四年三月兴工,四十五年二月告竣,历时一年。正堂殿宇,庑房斋舍,照壁埕地一应俱全,使之城隍宏观大展。
光绪年间,亦经里人维修,使庙宇原貌保存至今。
二、人文荟萃城隍庙
城隍,镇其一方。古代把它奉为民丰物阜、禳灾捍患的保护神,意在启迪人们抑恶扬善。
诏安城隍庙,神像虽无存,但庙宇保存完好,内里碑记五方均出自当时诏安名家手笔。明进士沈鈇(介庵)、沈起津、林日瑞;清时的沈一葵、孙庭楷、邓绍熙、陈丹心等均撰有碑记存留,文彩溢美。其中林日瑞的一篇还编入《诏安县志》。
这些碑记虽然是记述庙宇修建始末,但字里行间亦可窥见当时社会、经济的一些面貌。如明天启五年由沈鈇、林日瑞合撰的一方碑记写道:“诏自嘉靖辛卯建邑迄今百载尔!‘时戎马弗靖,财诎民贫’……”。由此可见,诏安自嘉靖至万历,倭寇骚扰最为频繁,是受害最深年代,无怪“财诎民贫”了!
这些碑记除记载历任知县忠于职守,视更新城隍为己任外,还记述他们为振兴诏安文物而耿耿于怀,如本县清进士陈丹心的一方碑记,除记述知县刘嘉会拓建城隍庙外,还记述他欲为诏安构造文峰塔而奔走呼号的事迹。
总之,这些碑记具有极高的存史价值。
城隍庙为三进殿宇式建筑,前拜亭构筑古朴大方,如今虽然油漆剥落,但额枋斗拱层层叠叠,支承着气宇轩昂的三山屋面,木瓜吊兰点缀着雄伟大方的门楼牌坊,是诏安一件精美的建筑艺术品,足可与南山渡头庵媲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察组专家郑孝燮、单士元两先生,在莅诏考察之后,充分肯定该庙的构筑具有中华民族的古建筑风格,显示了诏安能工巧匠的建造工艺,是诏安古代劳动人民的骄傲!
年,省、地、县文物干部经多次考察、鉴别,认为城隍庙是诏安古庙宇中成庙年代较早、保存(包括碑记)较为完好的古建筑,很有保护价值。即行上报县人民政府,经批准,于年11月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诏安的热心有识之士,海外“三胞”已纷纷来信来函,乐捐题赠,敦促从速将其修复,以供观瞻。相信整旧如古,还其本来面貌已为期不远。这将可与关帝庙、怀恩古井、西亭观音寺配套成龙,完善“关帝坊古建筑群”布局。届时,一处优雅的文物群体,将以熠熠生辉的雄姿,展现在观众眼前。
西亭寺
西亭观音寺昉于明,扩于清。虽未藏于深山密林之中,然亦不失优雅清静风韵。历来为各地善男信女所尊崇。特别是海外侨胞更是崇尚备至。素有“西亭佛祖日夜在坛”之美誉。
相传,清光绪二十三年,知县方朝榘谒庙,见其后殿厅堂地面凹凸不平,遂捐资聘请工匠,购置墨紫色花岗岩六角形地砖铺于后殿。
年,中央佛教协会秘书长林子清先生、国际佛教促进基金会广净法师、新加坡香莲寺当家沈宝生法师等莅庙进香,强调保护文物古迹是保护中华民族光辉文化的组成部份,是爱国的具体表现。
几年来,承海内外各界乐相资助,今庙宇修复如古,与“西门古建筑群”成为一体。每于朔望,更是木鱼贯耳,磬韵抑扬。
(此图来自网络)
怀恩古井
井凿于关帝庙右巷内,相传为南诏属“怀恩县”时凿,故名。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隶属怀恩县,当是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事,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泉水依然凊冽甘甜,最宜烹茶。
南诏镇地处东溪下游,又受宫口湾潮水顶托,一遇暴雨,便沦为泽国。唯怀恩古井地势较高,是居民赖以生存的一口水井,或每当久旱未雨,而其他水井已枯竭,怀恩井沿汲水者排成长龙,连许厝祠堂一带居民都得到此汲水,今天八九十岁的老人还记忆犹新。
附记:怀恩属县考。据《漳浦县志·方域志(上)》载:“唐中宗嗣圣三年(即武则天垂拱二年()疏请建州于泉(州)潮(州)间。以抗岭表。诏从之。因即屯所为州(今云霄西林),领漳浦、怀恩二县。漳浦附州县自此始。”此说为漳州置州时领县二(漳浦、怀恩)。
又据《漳州府志·建置》“……嗣圣三年,元光请于泉潮间建州,以抗岭表,朝廷以元光父子久牧兹土,令其兼秩领州,并给告身,即屯所建漳州(漳水之北,即今云霄)并置漳浦县属焉,漳为州自此始。”“开元四年(公元年)徙治李澳川(即今漳浦县绥安镇),开元二十八年(公元年)析置怀恩县。二十九年(年)因户口逃亡,省怀恩入漳浦。”也就是说:有县怀恩仅存一年也。
古城址
南诏城池始筑于元至正十四年(公元),尔后屡有加固。惟西城这三百余丈,为明嘉靖四十二年()知县梁士楚为防御倭寇而筑。至今已四百多年。
南诏四城的补全,全仗梁知县鼎力。自此,四城内外固壮,民无须彻
夜反侧,皆额手称颂!
随着西环城路拓建,故城墙及古街通往城隍庙之石拱门早已不复存在。
关帝坊
关帝坊始建于明天启五年,知县朱训所为。清初塌于雷雨,乾隆间复建如古。
坊内包罗其他五项历史文物古建筑,每于朔望,步入坊门,香煙缭绕,鞭炮震耳,是“洞天福地之所”。
(上图由吴志煌老师提供)
(年2月应“武庙文物保护小组”邀约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