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千公里海堤建设纪实
(21)
武警部队抢修海堤,撸起袖子加油干。“昔日滨海村庄无堤没粮吃,如今有堤粮丰才有温饱。”漳浦县沙西镇党委书记魏跃鹏指着不远处的一条海堤,介绍说,这条堤19.55公里,保护1.8万亩良田。
可是,从年至年,这条海堤两次被冲击,一次毁岸2公里,一次冲毁3.5公里,到了非修不可的时候了。好在这条海堤于年8号台风前加固了,当时潮位超历史,做到全线无缺口。
修这条堤除了上级和镇里补助外,受益村还需投万元。这里农村经济发展不快,靠什么?
地处山区的逢山、高山、院前、方林等4个村修堤不受益,却出动数百人,干了4天,他们是发扬了“龙江风格”。
驻军某部多名指战员,自带干粮,自带水壶,冒雨修堤,浑身是泥。他们干劲十足,一人的劳动量差不多是普通群众的一倍半以上。
驻军某部和镇直机关干部以及中小学生都多次参加海堤加固义务劳动。镇干部完成土方方,白天每人完成0.6方,本职工作晚上加班干。
漳浦县委书记、县长和镇领导前来检查指导,在堤上与民工一起吃菜饭,给人一个新形象。
这一切,鼓舞着村民!
从年底到年秋,潮起潮落多少回,人们就干了多少回,日上场劳力最多时三四千人。受益的10个村每个劳力一年单修海堤就投入义务工10—15天、积累工10—20天。
录像镜头展现这样的劳动场面:一部分人在堤外滩地上挖出一块块海泥,从滩地到堤顶,几十个人排成一队接力搬土到堤上,一批人在堤上垒土。解说者称,“这样的队伍有10多队”,一队队在堤外排出一溜长长的方阵。十八九岁的姑娘个个兴高采烈,干劲十足。
夜晚,她们在家看镇里播放的录像,互相指指点点有谁的镜头,笑声朗朗。据称,姑娘个个急着上场,因为从未见过这样的劳动场面,都想尝尝集体劳动的趣味。
修堤等潮落,要与潮水抢时间,一天只能干四五个小时。镇干部都住在村里。因为有些村群众要步行近1个小时到堤,所以有时凌晨3点准备早饭,4点多开广播叫出发,天未亮就干开了。各村每人每天交半公斤大米给村民小组,村里派人统一煮饭,用手推车、自行车、摩托车等运送到堤上,大家吃完马上干!
海堤上红旗飘飘,歌声飞扬。广播里领导讲话、表彰先进、报告进度、叮嘱质量。收工了,一个个像泥猴子,不少人跳进堤边池里,冲洗干净,湿淋淋地跑回家,晚上早点躺下,第二天接着再干。这样的劳动场面,最长的一次持续一个半月。
值得称赞的是,福建沿海各地凡有驻军的,都参加修建海堤的劳动。莆田南日岛驻军几个连队多次轮流泡在决口处齐腰深的海水中堵缺口。尽管风凉水冷,但指战员们却干得满头大汗。还有一些地方的驻军或顶着烈日或冒雨修海堤。他们都自带工具、干粮和饮水,不吃地方一口饭。显然,福建这道“海上长城”的建成,有祖国“钢铁长城”的一份功劳!
(年10月11日节选于年1月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海岸长城》一书,魏章官主笔,黄青、泊桑协助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