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化石群专题福建漳浦生物群专题

1.1漳浦生物群的简介

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福建东南沿海漳浦县佛昙群地层首次发现了漳浦生物群,其地质时代(约万年前)恰处于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晚期。漳浦生物群由漳浦琥珀生物群和同地层中的植物压型/印痕化石组成,产出了大量的植物、羽毛、节肢动物、腹足类和微生物化石。漳浦生物群是一个物种极其丰富的热带季雨林化石库,其中漳浦琥珀生物群是世界四大琥珀生物群之一。

1.2漳浦生物群的地理位置和地质背景

佛昙群在福建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广泛发育,主要由个玄武岩层和个沉积岩层所组成,产出了大量的琥珀化石和植物压型化石。漳浦生物群主要产自福建东南部漳浦县的前亭镇(24.24°N,.57°E),经典的剖面包含了玄武岩、砂质砾岩、砂岩、以及与褐煤互层的泥岩。漳浦生物群的植物压型化石和琥珀化石均产自于蓝灰色的泥岩之中,少量的琥珀化石和木化石产自于煤层之中。

在化石产地还建有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它是中国唯一的滨海火山地质地貌风景旅游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隆教畲族乡——漳浦县前亭镇滨海一带,海陆域规划面积约平方公里。区内保留了典型的第三纪中心式火山喷发构造形迹和后期风化侵蚀的地形地貌景观,以四种世界罕见的火山地质遗迹为代表,即南碇岛的柱状玄武岩、古火山口、串珠状的火山喷气口群和玄武岩的西瓜皮构造,是一座天然的火山地质博物馆。

图1漳浦生物群的地理位置

图2漳浦生物群的地理位置和产出层位

2.1漳浦生物群的研究历史

早在漳浦生物群被发现之前,漳浦地区就有零星的琥珀产出,当地人将这里产出的琥珀当作一味中药进行采集。年,史恭乐研究员去福建漳浦查看剖面、采集植物化石,并出乎意外地发现了琥珀。自此,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人员的主导下,一场持续10年的收集和研究工作拉开了帷幕。研究人员历经10年持续的野外采集工作,获得了余枚含虫琥珀和逾块植物压型/印痕化石标本。

图科研团队在野外进行化石采集

2.2漳浦生物群的植物压型化石

组成漳浦生物群的植物压型化石异常丰富,主要保存在灰色或淡粉色的泥岩之中。这些植物化石非常脆弱,植物化石的角质层在接触空气后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收缩、破裂,最后变成无数的小碎片,只在石头表面留下一个模糊的轮廓。植物化石大多保存精美:叶片的轮廓、叶脉的脉序,以及昆虫的取食迹都清晰可见。昆虫的取食迹化石,往往可以为探究古昆虫的生态行为、昆虫与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提供重要的化石信息。

图4漳浦生物群的植物压型化石采集现场

2.漳浦生物群的琥珀化石

漳浦琥珀所在的沉积层往往包裹着粗大的石英质沙砾,这些石英质沙砾也可以作为琥珀沉积层的标志物(如图所示)。漳浦琥珀颜色暗沉,大多为棕黑色(如图4所示),对原石进行切割、打磨以及抛光等一系列基础操作后,才可以开展后续研究工作。此外,许多漳浦琥珀的物理性质较差,不光硬度低,而且还非常易碎。对于颗粒细小、容易碎裂的标本,只能把这些琥珀预先包埋在透明的环氧树脂里,再进行下一步加工,以防止它们碎裂。

图5漳浦琥珀未打磨的原石和经过打磨后内含物(拟蝎)的显微照片

2.4漳浦琥珀生物群的采集优势

研究人员在采集时采用了无差别的科学采集方式,这种方式在其它琥珀产地并不常见。在商业化成熟的琥珀产地,琥珀在流出之前往往会经过珠宝主观的筛选,因此后期科学研究中化石生物群的数据统计将会不可避免地存在难以矫正的偏差。正是由于其较差的宝石学特性,才让漳浦琥珀躲过珠宝商的注意,避免了商业化的开采。因此漳浦琥珀成了世界上最丰富的主要来自科研采集的琥珀生物群。这种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采集,不仅保留了最初始的埋藏学信息,而且无差别、未经人为筛选的化石资料,为古生态学资料的忠实复原提供了坚实基础。此外,与其他大部分琥珀不同,漳浦琥珀有精确的地质年龄和古气候数据,可以清晰地了解该琥珀生物群的环境背景。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815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