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名为ldquo研山rdquo

灵璧石“研山”参考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唐后主旧物

说到《研山铭》我们不能不提及“灵璧研山”。千百年来,一块名为“研山”的奇石,令历代赏石爱石者为之痴迷,在中国赏石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这块“灵璧研山”的收藏者有三位,且都有极高的知名度,他们是李煜、米芾和赵佶。

我们的故事要从南唐后主李煜说起。据《铁围山丛谈》记:

南唐后主李煜有奇石“灵璧研山”(指中有墨池的灵璧石)经长愈尺,前耸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高者名华峰。参差错落者为方坛,依次日岩、玉笋等。各峰均有其名,又有下洞三折而通上洞。左右则因两岸陂陀中凿为砚。

李煜十分珍爱此石,在兵临城下,江山易手之时,仍返回皇宫,宁愿当俘虏也要带上“灵璧研山”再逃命,城破,李煜最终被俘,自此研山石不知所踪。

《南村辍耕录》中的研山图

那么,这等宝贝又是如何到了米芾手里的呢?

据传说此“灵璧研山”在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新婚之夜,其夫人李氏将传家之宝赠送给米芾了。为什么米夫人有此宝贝呢?据说李氏是李煜后世之孙。在相赠“灵璧研山”时约法三章“不得将此转送于他人”。米夫人之所以将此“灵璧研山”送予米芾原因有三:其一因米芾爱石如命;其二,因米芾是书画家,对“灵璧研山”可赏可用;其三,灵璧石是恒古不变之物,象征夫妻恩爱永恒。

米芾拜石图

米芾一生爱石、藏石、赏石,世人皆知。因此被人称为“石痴”,更留下了“米芾拜石”的传奇佳话。米芾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旧藏灵璧石“研山”后十分喜爱。《实为志林》记载他“抱眠三日”,狂喜之极,留下了传世珍品《研山铭》。

研山铭北宋,米芾手卷,纸本水墨

36x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研山铭》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此帖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

此手卷流传有序,曾经入北宋、南宋宫廷。南宋理宗时,被右丞相贾似道收藏。递传到元代,被元代最负盛名的书画鉴藏家柯九思收藏。清代雍正年间,被书画鉴赏家、四川成都知府于腾收藏。及至近代,令人慨叹,竟流落日本。钤印有:内府书印(三次)、宣和、双龙圆印,贾似道,玉堂柯氏九思私印等二十多方。日本前首相犬养毅题引首“鸢飞鱼跃,木堂老人毅”,全卷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三十九个行书大字:

研山铭

五色水浮昆仑

潭在顶出黑云

挂龙怪烁电痕

下震霆泽厚坤

极变化阖道门

宝晋山前轩书

在运笔上刚劲强健,具奔腾之势,筋雄骨毅,变化无穷。结字上,自由放达,倾侧之中含稳重,因而端庄之中婀娜多姿,刚劲奔腾、沉顿雄快,乃米书成熟之作,为米芾书法中之精品。

启功先生赋诗赞曰:

羡煞襄阳一枝笔,玲珑八面写秋深。

第二部分绘研山图

用篆书题款为:

宝晋斋研山图

不假雕饰浑然天成

“研山”是一块山形砚台,在研山奇石图的各部位,用隶书标明:

华盖峰、月严、方坛、翠峦、玉笋下洞口、下洞三折通上洞、予尝神游於其间、龙池、遇天欲雨则津润、滴水小许在池内、经旬不竭。

第三部分

米芾之子米友仁的行书题跋:

右研山铭,先臣米芾真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

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题跋:

鸟迹雀形,字意极古,变态万状,笔底有神,黄华老人王庭筠。

清代陈浩跋:

研山铭为李后主旧物,米老平生好石,获此一奇而铭,以传之。宜其书迹之尤奇也,昔董思翁极宗仰米书,而微嫌其不淡然。米书之妙,在得势如天马行空,不可控勒,故独能雄视千古,正不必徒从淡求之。落此卷则朴拙踈瘦,岂其得意时心手两忘,偶然而得之耶,使思翁见之,当别说矣。乾隆戊子十一月,昌平陈浩题。

周於礼跋:

研山铭,骄骄沉雄,米老本色,如是如是。亦园周於礼题。

《研山铭》是中国书法顶级宗师的代表作。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是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家。五千年来,此等人物屈指可数,也就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张旭、柳公权、怀素、米芾、赵孟兆页等寥寥十数人。其中,米芾又以笔法“八面出锋”极尽变化,最难写又最能抒发个性,卓然独树一帜。苏轼就曾由衷推崇米芾当与书圣王羲之“并行”。而米芾仅存在世的几幅作品中,《研山铭》被认为最具代表性,号称堪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并提,是“天下第一难书”。

0年1月3日颜碑亭河南·鲁山

附:

《大唐廉吏元次山》解说词

他,上《时议》三篇,皇帝大悦,临危受命,匡定乱局。他,泌阳守险,保全十五城。他,作《哀丘表》,使叛军玺书频降,威望日崇。他,十个月官秩连升九级。他,作《大唐中兴颂》,被韩愈赞为“唐之能鸣者”。他,单车入洞,六旬定八州。他,薨于长安,颜鲁公奉旨为他撰文并书丹。

历史回到公元77年初夏,4月0日,54岁的元结薨于长安永崇坊,朝野震悼,11月6日葬于鲁山梁洼泉上村。颜真卿奉旨为元结撰文并书丹《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简称《元次山碑》。

公元年闰七月十五日,元结生于河南鲁山商余山。元结,字次山,号漫郞、浪士、聱叟、猗玗子、溪园居士等,世称元子。

元结是唐宋八大家的先驱,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开路先锋。元结器识宏阔,格调高迈,其忠直方正的人格标高,深深影响后学诸子。他用一生,践行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00年后,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仿佛诠释了元结的一生。

元结系北魏昭成皇帝之孙拓跋遵的第十二代孙。元结之父元延祖善医崇道,清净恬淡,向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隐居生活,而举族前往,隐居商馀山淝溪之畔,遂“鲁县商馀山多灵药”名满华夏——并成为鲁山古八景之一。

元结十七岁拜族兄元德秀为师,研读儒家诗书经论。

年,元结、杜甫等学子赴长安赶考,因奸相李林甫妒才,此科无人及第。元结35岁再赴长安赶考,主考官礼部侍郎阳浚读了元结的行卷《文编》,极为赏识,元结进士及第,归故里商馀山。

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两年后,元结携宗族及鲁山民众二百余家,赴湖北黄石郊区的狮子山,隐居在狮子山东麓悬崖峭壁之间的猗玗洞,著兵书《猗玗子》。宋秦观《淮海集》卷二《漫郞诗》曰:“字偕华星章对月,漏泄元气烦挥毫。猗玗春深茂花烛,九疑日暮吟哀猱。”

年,国子司业、中行子苏源明把元结推荐给唐肃宗李亨,说:“元子为天下可用之士”。遂“公车旨阙”,元结详述时局,上《时议》三篇,肃宗大悦,授元结为“左金吾兵曹,代理监察御史,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后,元结在唐州、邓州、蔡州等地招募义军,“山棚、高晃等率五千余人,一时归附”,极大压制了叛贼气焰,史思明兵锋受挫,不敢南侵。

年4月,元结“泌阳守险,全十五城”,元结命将士把战死沙场的敌我士兵的尸骨,收瘗安葬,命之曰“哀丘”,作《哀丘表》。此举在敌我将士中产生极大震动,叛军纷纷来降。元结所部由最初四五千人,迅速扩展为数万人,遂元结出任监察御史。8月,元结力挽狂澜稳定山南东道之局势,“以讨贼功”被任命为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充任荆南节度使吕諲的节度判官。自年10月至年8月,元结为官仅十个月,接连晋升九级,官至台省。颜真卿说:“君起家十月,超拜至此,时论荣之”。自唐伊始,历代官员皆以元子为范。

年五月二十二日,元结至道州刺史任所(湖南道县)。“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大劫之后,“城池井邑,但生荒草;登高极望,不见人烟”;“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

年元结连任道州刺史,“君,下车行古人之政,二年间归者万余家。贼亦怀畏,不敢来犯。”道州百姓上万民表,请求元结继续留任,并为之立生祠。

年4月,元结授封“守金吾卫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兼御史中丞,使持节都督容州诸军事,兼容州刺史,充本管经略守捉使,赐紫金鱼袋”。

容州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民众多啸聚山林,元结“单车入洞,亲自抚慰”,六十天收复八州。

元结《自箴》曰:有时士教元子显身之道曰:“于时不争,无以显荣;与世不佞,终身自病。君欲求权,须曲须圆;君欲求位,须奸须媚。不能此为,穷贱勿辞。”元子对曰:“不能此为,乃吾之心。反君之言,我作自箴。与时仁让,人不汝上;处世清介,人不汝害。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终身如此,可谓君子。”

元结制行高洁、悯时忧国。其诗力崇风雅,卓然自成一家;其文高古淳朴,人品文风,皆有拔俗之姿。

诗圣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有序》中赞曰:“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这两章就是元结的《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他的“三吏三别”正是延续了元结“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凄。”的文辞风格。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这是元结的名篇《右溪记》;而后才有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年元结巡视江华,游“县南水石相映,望之可爱”之地,作《寒亭记》。苏轼在公元年的中秋节说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词句,可以拿来为元结所取的这个亭名“寒”的意义作注,而他的《喜雨亭记》里面深深的隐藏着《寒亭记》的影子。

“贤人,君子自植其身,不可不慎择所处,一旦遭人不爱重,如此菊也,悲伤奈何?”元结在《菊圃记》中为菊花作记;周敦颐则用同样的手法为莲而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年8月,元结带兵镇守九江,作《大唐中兴颂》。十年后,由颜真卿书丹,镌刻于湖南永州祁阳县浯溪崖壁。明代杨慎赞曰:“《元次山集》凡十一卷,《大唐中兴颂》一篇,足名世矣。”元结《大唐中兴颂》与贾谊的《过秦论》齐名。辛文房《唐才子传》曰:“《中兴颂》一文,灿烂金石,清夺湘流。”一篇《大唐中兴颂》,引来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刻石勒铭,逐渐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浯溪碑林。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坛盟主——“一代文宗”元好问在政治、隐逸、文学等方面深受其远祖元结的影响。

在颜真卿眼中,元结乃皇家忠烈、义激文武之直清臣也,“其心古,其行古,其言古。”其赞曰:

次山斌斌,王之荩臣!

义烈刚劲,忠和俭勤,

炳文华国,孔武宁屯。

率性方直,秉心真纯,

见危不挠,临难遗身。

允矣全德,今之古人!

年5月

(史大观执笔,王峰涛、宋新杰、曹新峰、马远瞩、李亚凯、林旷德、徐帅领等共同定稿)

元次山學會

元次山檔案館

商餘山

SHANGYUSHAN

汝若全德,必忠必直;

汝若全行,必方必正。

——元结《自箴》

商余诸子

海因王凤弢米湾陈涛乔延坤高恩

郭军鹏曹晓东郭东伟

商余学社

史大观王晓兵曹新峰李亚凯李海东宗艺

徐帅领赵家田杜笑谈王秋雨李艺诺

商余农庄

商余灵药农庄土产农家膳食学术会议

次山书院

书籍出版作品推介学术研讨文化传播

鲁山县次山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元次山学会

会长王凤弢学术主持海因

编辑史大观

Shangyushan1

sina.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1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