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岭秋声”在水磨岭。
水磨岭,即白鹤岭俗称。位于绥安镇罗山村北部。年山上建水水磨岭库。在大坝下方的山谷里以至水库底部,有一条漳浦通漳州古驿道。岭上曾有白鹤岭亭,始建于元,明朝重建,供驿道上行人停息。此刻水坝东端山坡上新建“鹤岭聚慧亭”。
据黄櫄(chun)《三十五桥记》载:南宋庆元四年(),漳州知州事傅伯成建漳州至漳浦官道上的三十五桥时,官道尚未经由白鹤岭。到元朝,才把漳浦通漳州的官道改为过罗山、白鹤岭、慈恩岭到柴桥社、长桥社尔后到漳州。过往的墨客书生,留住很多歌颂题刻,漳浦主簿陈致中在岭上建白鹤岭亭,亭匾“东山重谢”、“斗极瞻韩”,并有“题白鹤岭亭”诗:
石窦寒泉响玉徽,
闲云出岫绕松扉。
一丛白鹭高飞去,
楼碧亭空锁翠微。
明正德初,御史绕榶重建岭路,隆庆四年()漳浦知县会同三位绅耆再修岭路,使道路流通。因而,本县士民在岭颠巨石上刻“荡平岭路”四个大字庆贺。“浦邑父母许公”隆庆三年始任漳浦县长许试,号石渠,举人,祈门人;“豪爽伯石岗陈公”布政使陈禀赋,字汝学,号石冈,原籍饶平,嘉靖十年由漳浦县学中式举人,嘉靖十四年进士,官至湖广左布政使,时归休在家;“右方伯印东王公”山东右参政王春泽,时去官在家;“大邦伯诚斋林公”长沙知府林敬,号诚斋,本县佛昙港头村人,时居县城北街“士医生第”,时也去官在家。
经用时空的变化与人为的摧残,即日,大坝下被足板磨光的铺路石,在草丛中坚韧地显示着它的存在;诚实两旁尚存的古代石刻遍地,也都覆没在安树林里的波折丛中。它们模糊的身影,能引起人们几多怀古幽思?四座石刻是:
一、“南无阿弥陀佛”、“朱侯遗爱去思碑”:两刻共石。
南无阿弥陀佛楷书矗刻,高月50厘米、宽约15.厘米。
朱侯遗爱去思碑:外刻长框轴状,古厘米、宽20厘米,楷书矗刻。
二、“荡平岭路”位于“南无阿弥陀佛、朱侯遗爱去思碑”西南约20米。全刻长二米许、高一米许,系为漳浦县长许试立。许试,祁门人,举人身世,铭隆庆三年任。
上刻“隆庆四年季夏”
下刻“士民颂立”
右刻“浦邑父母许公”
左刻“豪爽伯石岗陈公、右方伯印东王公、大邦伯诚斋林公”。
三、“薜萝深处”,位于水库大坝前高处石崖。楷书横刻,长约厘米、高50厘米。
四、“奠龙脉记”,石碑位于水库大坝下方百余米的石亭里,此刻泡浸在水中。
谨以一组相片与诸位同享。
本文来自漳浦政协文史员林建东的新浪博客文章漳浦八景——鹤岭秋声
预览时标签不行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