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国国祚三十六年,兴于兄弟合力,亡于宗室

九世纪末期,曾经辉煌的大唐帝国逐渐走向衰落,各地义士纷纷揭竿而起。

广明元年(年),黄巢率领大军攻占长安,唐僖宗匆忙逃往蜀地避难。伴随着黄巢起义的,还有各地心怀割据野心的人,他们纷纷竖起大旗,企图占据一方。尤其是在富庶的江淮地区,无论是何身份,都纷纷拉起一支队伍,比如王绪。

王绪原是淮南道寿州的一名屠夫,瞅准天下大乱的时机,与妹夫刘行全联手杀了寿州刺史颜璋,从而占据了寿州。

自从有了寿州,王绪的队伍便如滚雪球般日益壮大,很快就达到了上万人的规模。有了底气的王绪,自称为将军,还成功地攻占了隔壁的光州。

光州管辖下有一个名为固始县的地方,在这个县城中,生活着三位兄弟,他们分别是王潮、王审邽和王审知。他们的祖先曾在这片土地上担任过固始县令,凭借祖宗的恩泽庇佑,王潮当上了固始县的佐史,成为了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

于是,王绪攻下之后,便将王氏三兄弟招致麾下,其中大哥王潮被任命为军正,负责管理军中的财物和粮食。

王潮在王绪军中人缘很好,靠的就是他的本领高强,能够把难事办得妥妥当当;并且为人也清正廉洁,从没有过拉帮结派、贪污受贿的行为,这也为他以后能够飞黄腾达打下了基础。

王绪占领光州后,版图与盘踞在淮河北岸蔡州的秦宗权相接壤。而此时,秦宗权并不服黄巢,正摩拳擦掌,打算与黄巢一决高下。为此,秦宗权想要拉拢王绪,于是便向朝廷上奏,保举王绪为光州刺史。

尽管已经成为光州刺史,但王绪的日子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轻松。

这是咋回事呢?当然是因为秦宗权啊!秦宗权这家伙,一边让王绪给他上贡交租,一边又派王绪去带兵打仗,这让王绪很不爽,他俩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深了。

光启元年(年),秦宗权称帝,为了逐鹿中原,他再次向王绪索要粮草。王绪两手一摊,表示光州已经被薅得寸草不生,一粒余粮都没有了。

秦宗权一直看王绪不顺眼,这次可算逮到机会了,立刻发兵攻打。王绪手下只有区区五千士卒,哪里是人家的对手?打不过就跑呗,于是他带着五千士卒和家人一起向南逃亡。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

然而,在逃亡的途中,王绪纵容手下一路烧杀抢掠,最终来到了临近大海的闽地漳浦县。再往南走,就会抵达海边。更糟糕的是,由于队伍中还夹杂着随军家属和固始本地的百姓,这不仅大量消耗了粮食,还严重减缓了行军的速度。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王绪的大军恐怕只能就地解散了。

可是,王绪这个狠心的家伙,竟然想要抛弃那些随军的老弱家属,让他们听天由命,自生自灭。

当听到王绪的军令后,王潮兄弟三人震惊了。他们都是孝顺的孩子,带着母亲一同踏上了旅途。已经到了这里,他们实在狠不下心抛弃老母。于是,他们找到了王绪,祈求他能够宽容一次。

可王绪却对此充耳不闻,他固执地认为王潮三兄弟违抗了他的命令,盛怒之下,他竟要将王潮三兄弟和他们的老母亲一起处死。幸好有同僚们极力劝阻,他们才得以保全性命。然而,经此一事,双方算是结下了梁子。

正是因为有了同僚们的竭力保全,足见三兄弟在军内确实吃得开,也衬出王绪的命令人心尽失。

不过,王绪的这个决策真的有误吗?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没有问题。然而,他让部下心狠手辣地抛弃自己的妻儿老小,将一家子都推到了绝路上,这样的人,还能期待他们为自己拼命吗?连王潮三兄弟都是这样的态度,更不用说其他普通士兵了,军中的不满情绪因而迅速蔓延开来。

瞧着军心涣散,有个江湖骗子告诉王绪,说道军中有帝王之气。

这可把王绪急坏了,一听竟然有人要抢自己的位置,他可说什么也不能答应。而且王绪本身就是一个多心多疑、小心眼的人,听了江湖术士的话后,就在军内大肆杀戮,甚至连和自己一起打拼的妹夫刘行全都不放过。

也许江湖骗子是在阿谀奉承,暗示王绪可以称王称帝,可王绪只是个杀猪的,没什么文化,也没听说过陈胜吴广当年的事儿,非要觉得有人存心要谋害他,弄得全军上下惶恐不安。

王潮三兄弟本来就对王绪心怀不满,而现在王绪的不断作死,给了他们可乘之机。他们暗中在军中串联,将王绪软禁起来,最终王绪身死。

王绪已经去世了,但几千人的军队不能没有首领,那么谁来领导这支庞大的军队呢?经过一番筛选,最终决定由王朝来担任首领,带领大家继续逃亡。

可是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呢?王潮心想,若是在闽地无法立足,要么回到光州,要么前往巴蜀。就在王潮还在为未来的道路犹豫不决时,泉州有个叫张延鲁的人找上了门,恳请他回去担任泉州刺史。

泉州怎么可能没有刺史呢?当然有了,现在的泉州刺史是廖彦若。但是这个人残暴不仁,对待百姓非常苛刻,百姓们早就对他心怀不满了。张延鲁是泉州的大户人家,他觉得王潮带领的大军一路军纪严明,没有侵扰百姓,所以希望王潮能够带兵杀了廖彦若,然后让他来当泉州刺史。

泉州刺史一职,对于张延鲁来说,还很遥远。但是他献上了许多粮食,解决了军队粮食短缺的问题,令人刮目相看。

既然人家帮你解决了温饱问题,咱也不能吃白食呀。于是乎,王潮就带着他的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泉州进发了。

光启二年(年),在经过了一年的鏖战之后,王潮终于攻占了泉州这个地方,并率领大军在此地落脚。

王潮后来主政泉州,可没少花心思。他不仅精心安定了民心,还招安了地方上的一些势力。除此之外,他还实施了轻徭薄赋的政策,让百姓们的负担减轻了不少。他还积极兴修水利,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大力修葺了港口,使得泉州的商业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仅仅几年的时间,王潮就成功地赢得了泉州百姓的心,让他们对他心悦诚服。陈岩也注意到了王潮的才能和治理成果,对他十分赞赏,所以打算让王潮接替自己的位置。

景福元年(年)正月二十九日,陈岩病故。在病入膏肓之际,他曾遣使去泉州请来王潮,欲将福建的政务交托给他。可没等到王潮前来,陈岩便匆匆离世。于是,他的小舅子范晖趁此良机,上位成为了福建观察使留后。

但是范晖这个人啊,本来就不受人待见,等到他坐上了高位,行为更加肆无忌惮,这怎么能不让陈岩昔日的手下人感到愤怒呢?于是他们纷纷跑到泉州去投靠王潮,甚至还劝说王潮去消灭范晖。

而在泉州的这几年,王潮三兄弟可没闲着,早已培养了众多势力。他们看到人心所向,于是在当年三月,派堂弟王彦复和三弟王审知率领军队前往福州。

没想到福州城如此坚固,强攻一年都没能拿下。而且范晖还邀请了他的姻亲,浙江威胜军节度使董昌,率五千大军前来增援。

情况愈发紧急,眼看着就要被敌军包围了,王审知产生了退兵的想法。但是王潮却坚决反对,他坚定地说:“只要还有一兵一卒,我就要继续战斗;只要还有一将可用,我就要坚持到底。如果真的到了兵将用尽的那一天,我也会亲自冲锋陷阵!”

王潮为什么如此执着地选择进攻呢?你知道吗,别看王潮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吏出身,但他看问题可真不简单,他的目光非常长远。他发动的攻打福州的这场战争,可不是为了一城一池的得失,也不是琢磨着怎么简单地把福州这个城池给打热下来,而是有着更大的谋划和考量。他的目的是Nova外来户的王氏兄弟和本土的范晖势力两种不同势力之间,挣得福建的控制权。

如果无法攻克福州,那么王氏兄弟就不得不撤离福建,包括他们花费五年时间经营的泉州。因此,王审知得到了必须胜利的命令。

王审知无奈,只得遵从兄长的指令,一边继续围困福州,一边抵御援军的进攻。

景福二年五月,范晖感觉自己已经扛不下去了,便弃城而逃。而王潮兄弟则瞅准了这个机会,一举夺得了福州。

然而,当王潮拿下福州后,他选择了低调行事。他身着朴素的服装,为陈岩举行了庄重的葬礼,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陈岩的儿子。此外,他还对陈岩的旧部大加厚待。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对陈岩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拉拢本土豪族。通过这些举动,王潮迅速稳定了福州的局势。

而凭借着这场大胜,福州各州也纷纷投降,使得王潮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了福建五州,为日后的割据奠定了基础。

同年十月,朝廷正式下诏,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乾宁三年(年)九月,朝廷又将福建升为威武军,而王潮则出任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则担任节度副使。

尽管王潮登上了人生的巅峰,但他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乾宁四年(年),王潮已经病入膏肓,心知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开始思考权力的交接问题,而他所心仪的对象正是他的三弟王审知。

王潮没有儿子?不,他有四子。若是按继承制,理当从子而继。然而王潮心中清楚,身在乱世,权力应交付于有能者。况且王氏乃外来之族,欲在本地扎根,务必获得本土势力的支持,尤以军队为重。而如今,唯三弟王审知具备此等实力。

至于二哥王审邽,他更擅长治理国家,治理地方政务,因此当王潮担任福建观察使后,就立刻任命二哥王审邽为泉州刺史,让他用心经营王家的根据地。

而王审知,则肩负带兵打仗的重任,其中最为艰险与吃力的当然要数王氏的立足之战——福州之战了。

并且,王审知本人在军队中拥有上乘的地位和良好的人缘,当然他的堂兄王彦复也是如此。然而,不幸的是,王彦复英年早逝,因此目前的选择只能是弟弟王审知了。

实不相瞒,王潮三兄弟之间的感情十分要好。王潮比王审知年长十六岁,因父亲离世过早,正所谓长兄如父,王潮身为兄长,又充当了父亲的角色。在他眼中,王审知实际上已经和他的儿子无异了。

正因如此,在生命进入倒计时后,王潮开始安排后事,他首先让王审知担任“知军府事”。

对于这个任命,王审知坚决拒绝,认为长幼有序,应该由二哥王审邽接任。然而,王审邽却表示,王审知功劳更大,在军中威望更高,理应接受任命。最终,王审知成为了福建的新主人。

可以说,如果没有王氏兄弟的齐心合力,王氏家族根本就不可能在福建立足,更别提最后的立国了,事实证明,只要兄弟齐心,就真的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

当王家哥俩在福建悉心经营的时候,大唐帝国也走向了它的末日。在唐朝苟延残喘的最后日子里,还封了个琅琊郡王的名号以及诸多赏赐给王审知。然而对于王审知这样的封疆大吏而言,这些都毫无实际意义,不过就是名誉和社会地位的体现罢了。

在公元年,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篡位并建立了梁朝,这样便开启了五代十国的这个混乱时期。当时朱温为了紧密拉拢王审知,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这样导致了这一位从田间农民出身的乱世英雄一下跃居为藩王,达到了人生事业的青云顶。

但王审知并未骄傲自大,而是坚守保境安民的策略。说实话,在唐末这个乱世中,节度使多如牛毛,而想要称王称帝的人也不在少数。

福建地缘位置得天独厚,王审知又苦心经营多年,就算想要称帝,也并非难事。

然而王审知心里清楚,称帝的感觉固然美妙,但也会把自己暴露在众矢之的位置上,倒不如当个舒畅的节度使,也强过做个高危的天子。

福建之所以能在中原纷乱之际成为一方乐土,全靠王审知的低调隐忍。他暗自发展闽地,表面上始终对北方掌权称臣进奉。

尤为不易的是,王审知深知百姓之苦,所以始终保持着节俭的生活习惯。他穿的裤子破了,也只是修补一下继续穿,从不舍得扔掉;他也从不接受奢侈品。

福州城被王审知用心地筑造、加固,变得强大,固若金汤,让觊觎它的敌人吃尽了苦头。

然而,就在王审知不断扩充和巩固自己势力的节骨眼上,后院却起火了,比如他的侄子王延彬。

王延彬是王审邽的长子,由于王审知对哥哥非常信任,所以在王审邽离世后,他让侄子王延彬继续担任泉州刺史,还不断给他加官进爵。

王延彬还真是不负重托,承前启后,将泉州的外贸事业发扬光大,为泉州带来了滚滚财源,一举让泉州跻身世界一流港口之列。

随着财富的增加,王延彬也逐渐变得骄纵奢靡。他的叔叔有多节俭,他就有多奢侈,每天都沉浸在莺歌燕舞的欢乐中,热闹非凡。

此外,王潮对泉州刺史愈加不满,渴望更上一层楼。于是,他悄悄派出使者,向后梁进贡,妄图让后梁皇帝朱友贞封他为泉州节度使。然而,这一切都被王审知知晓了。

王审知当然大为光火,毫不犹豫地处死了王延彬的党羽,紧接着便罢免了他的职务。不过,王审知并未对他痛下杀手,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子,何况家族人丁单薄,多少还有些叔侄情义在,所以也就留了他一条性命。

成功解决了王延彬后,王审知这头猛兽并没有停下他休整扩张的脚步,三面之围,剑拔弩张,王审知运筹帷幄,此时他的身边仍有两股政权,杨吴和吴越,正虎视眈眈地觊觎着福建这块宝藏之地。

幸好杨吴和吴越原本就相互牵制,为了互为依靠,王审知与吴越联姻,以实现势力的平衡。

除了上述措施,王审知还与南汉皇室联姻,以此确保福建西南地区的稳定。

在稳定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王审知全力以赴地发展闽地,这使得闽地迎来了首次大规模的开发。因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名垂青史。

后唐同光三年(年),统治福建28年的王审知寿终正寝,其长子王延翰继承了王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从这一代开始,原本亲密无间的王氏宗亲却陷入了众人意料之中的权力争斗的漩涡。

比起父亲的低调,王延翰刚担任威武军节度使,就迫不及待地想自立为王。在当年十一月,他自称“大闽国王”,追谥王审知为昭武王,这也成为了闽国政权的开端。随后,他大肆封赏群臣,但依旧使用后唐的年号,继续尊崇北方王朝为正统。

王延翰作为长子,内心十分焦虑,生怕父亲心中另有其他合适的继承人选,因此对待其他兄弟的态度并不友好。

上任才一个月,就把亲弟弟王延钧赶出了福州,让他去当泉州刺史。虽然这让王延钧成为了一方实权派,但他却认为这是老哥对自己的猜忌和排挤,心里非常不满。

很快,王延翰做了件事,让王延钧抓住了小辫子,这事儿就是王延翰从民间选了一些美女来充实他的后宫。

这倒也没什么可责怪的,毕竟他的夫人崔氏善妒,常常折磨后宫的女子,王延翰有苦说不出,也只能继续寻找美女了。

这让王延钧找到了由头,即刻上奏进谏,言道兄长不可整日沉溺后宫,此言一出,气得王延翰火冒三丈。

不止是王延钧,连在建州的义弟王延禀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反对之情,甚至派出了使者以传递他的想法。

王延翰想要给弟弟们一个教训,于是他命令国子祭酒湛温去迎接他们,并在送行时让他毒死建州使者。

湛温犯了难,他知道倘若自己真的毒杀,闽国势必会陷入内乱之中。他与王审知一同拼搏多年,内心自然不愿看到这一幕。于是,湛温拿起毒酒一饮而尽。而这,也给了王延稟和王延钧出兵的借口。

后唐天成元年(年),王延稟和王延钧决定不再忍受,他们联手起兵,直捣福州。王延翰在这场战斗中失利,最终被俘,而且被扣上了杀害王审知的罪名,被斩首示众。

即便如此,王延钧还是成为了新的闽王,只是他一直在提防着王延稟,对此,王延稟也心知肚明,只不过没有去捅破这层窗户纸而已。

天成四年(年)的时候,王延稟找了个生病的借口,让自己的儿子王继雄接班,但却绕过了闽王王延钧,直接给后唐皇帝李嗣源写了封信,从这儿就可以看出来他打心眼里就没瞧得起王延钧,这当然也让王延钧很不爽。

双方必将有一场恶战,最终王延禀被反杀。

王延禀被除掉后,其他势力逐个称帝。王延钧见状,也不再伪装,干脆直接登基称帝。

长兴四年(年),王延钧将国号定为“大闽”,改年号为龙启。然而,称帝后的王延钧却变得不思进取,天天沉迷于享乐之中,还重用奸臣薛文杰,导致国内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然而,为了尽情享受生活,王延钧早早就让儿子王继鹏担任监国,自己则整日玩乐,使得闽国的国力日渐衰败。

但王延钧每天都沉溺在欲望的享受中却没有丝毫要死的迹象,这让一直试图转正的王继鹏每天都紧皱眉头,苦涩不堪。

闽国永和元年(年),王延钧卧病在床,王继鹏和皇城使李仿抓住这个机会,心急火燎地发动了一场政变,杀害了王延钧,随后王继鹏称帝。

然而,王继鹏这个暴君比他老爹王延钧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残杀宗室,还引起了王氏内斗。最终,王审知的第七个儿子王延羲和侄子王继业看不惯王继鹏的所作所为,联手杀死了他。自此,王延钧一脉彻彻底底地断绝了后嗣,皇位又回到了王延羲的手中。

不知道王审知教导儿子的方法出了什么问题,他的儿子们一个比一个凶狠残暴,王延羲也是其中之一。而且他还是通过篡位的手段称帝的,因此更加害怕其他兄弟效仿自己,所以,他对宗室子弟进行了大肆残害。他的弟弟王延政多次苦苦劝谏,都没有收到任何效果,还差一点因此被杀。

菌群中的大王王延政,在这个菌群日益衰落的情况下,终于忍无可忍,在闽永隆四年(年)愤怒称帝,自立门户,国号大殷,闽国自此分崩离析,成为一盘散沙,几个兄弟之间拼得你死我活。

至于王延羲,依旧是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曾经发起过一场变革的控鹤都将连重遇和拱宸都将朱文进,又一次发动叛乱,并残忍地杀害了王氏家族的所有人。而这场残酷的屠杀,并不仅限于成年人,只要是在福州的王氏族人,不论年幼,一概不留,全都被他们屠杀殆尽。最后,朱文进更是自行称帝,掌控了整个局面。

如今闽国已经易主,不是从前的王氏后人执政了。在长期的内乱纷争中,南唐趁虚而入,抓住了闽国内乱的机会。

南唐保大二年(年),李璟听闻闽地发生内乱,便直接出兵征讨。与此同时,王延政作为王氏血脉,也在攻打朱文进控制的福州。朱文进并非王氏宗亲,自然难以获得王家旧部的认可,于是众人将他杀害,拥立王延政到福州继位。

然而,南唐此时正在攻打殷国,这导致王延政无法脱身。为了应对这个局面,他只好派遣侄子王继昌前往福州暂时代理军务。

众人拥立的乃是王延政,并非你王继昌。王继昌初来乍到便被弑杀,此后众人便为国主之位争论不休,争执不下之际,最终选择了雪峰寺的和尚卓岩明登基称帝,成为闽国之主。

可卓岩明呢,只知道吃斋念佛,国家大事一概不懂,纯属傀儡一个。没过多长时间,他又被杀死了。叛乱的头目李仁达自己当了王。如此混乱不堪的闽国,岂是南唐的对手?

保大三年(年)八月,王延政孤立无援,城陷而降,无奈宣告闽国灭亡。与此同时,李仁达以福州依附吴越。

自王潮率军踏入闽地,至闽国覆灭,王氏一族在福建统治了数十载。前期兄弟齐心协力,后期宗室却内乱不止。闽国的兴衰,犹如五代十国的一个缩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828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