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立
清康熙皇帝的重要大臣李光地可谓闻名遐迩,即使对历史不了解的人,想必也在年上映的电视剧《康熙王朝》中,通过荧幕认识了李光地这位剧中主角之一。在历史上,李光地大学士是理学名臣,不仅精通程朱理学,而且是康熙亲自认证最了解自己的知己,康熙曾说:“知朕亦无过光地者”。
李光地一生精研理学,著书不辍,兼通历数、兵法、水利、音韵等学问,堪称一代大儒。他于康熙九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兵部左侍郎、吏部尚书、直隶巡抚、文渊阁大学士等职,为官近50年,几乎历经整个康熙王朝。但与路人皆知的李光地宫廷故事相比,我们今天是要通过一部康熙年间重修的《杭头林氏族谱》记录的文字,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解析与李光地有关却不为世人所知的故事。
李光地是清康熙帝的重要阁臣
图:清康熙皇帝名臣李光地画像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头镇人。康熙二年(),李光地22岁。这一年,他考中秀才,入了县学,成为郡县的廪膳生(是指由官府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生员俗称为秀才,共分三等,廪膳生属于生员的最高一等)。
生员在学习期间要参加两种考试,一种叫岁考,一种叫科考,都由省里的学政(相当于现在省教育厅)主持。考试成绩共分六等,只有排名一、二等的生员才有参加乡试(省级考试)的资格,才能去考举人(相当于国家公务员考试,考中的就可以当副县级职务的官)。李光地成绩出众,考了第二名。康熙五年()秋,李光地坐着4个人抬着的轿子,后面跟着书童和家仆,翻山越岭赶到福州参加乡试。李光地很幸运,他一下子就考中了举人。
乡试之后便是会试(国家或中央级的科举考试),第二年()春天在京城举行,考中的称为“贡士"。这一年,好运没有再次降临,李光地名落孙山,只得回家再继续攻读3年。
康熙八年()的冬天,李光地再次赶赴京城,参加次年()春天的会试。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拥有了贡士的身份。会试之后便是殿试,录取分三个等级,称作三甲,一甲叫作“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为“进士”,一甲一共录取三人,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最终,他被录取为二甲第二名,圆了进士梦。
中了进士之后,李光地接着参加入翰林院的考试,这次是以皇帝亲自命题的名义,让这些新科进士各自起草一篇诏书。这个考试的目的就是从进士里挑选人才,以便按照成绩授予不同的官职。最终李光地考了第一名,得以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一职。
此后,李光地在翰林院又学了3年,期满的考试再次夺魁,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这一年是康熙十一年()。从这一年开始,李光地为官40多年,历任内阁学士、直隶巡抚,后来一直做到文渊阁大学士,也就是宰相一职,成为康熙王朝的重要阁臣。
李光地竟有一个密友是莆田人
正史里记录的,李光地除了与同在京城又是福建老乡的陈梦雷这位“好友”,他们之间的故事可谓有戏剧性,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下史料。今天,重点要谈下记录在民间族谱中,与李光地有交情的一位好友,他就是--兴化府莆田县人士林秀。
林秀其人其事:
图:杭头林氏兆六公五房后裔林秀画像
林秀(-),莆田县杭头村人(今城厢区霞林街道黄头自然村),字颖仲,号麒山,康熙丙午(年),以书经乡试(省级考试)第四十一名,中举人,再经历五次会试仍未中进士,符合拣选知县(相当于现代的县长职位)资格(清代需要进士级别才能当知县,拣选相当于现代干部遴选,破格提拔当官)。年春,林秀进京谒选后成绩合格,当年冬,朝廷授职他任直隶保定府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知县。年十二月,林秀父亲去世,他回莆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又遭遇不幸,年林秀夫人陈氏(五月)、母亲陈氏(十二月)相继去世。年十月,林秀为父亲林大珪与母亲陈氏合葬(正式安葬)。终于等到年守孝期满后,朝廷又补林秀去山西省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当知县,直到年向朝廷请求退休批准回莆田老家。
林秀与李光地的交集发生在何时何地呢?
《杭头林氏族谱》里有两篇由李光地撰写的墓志铭,一篇是为林秀父亲林大珪所写,这是林秀发请帖让李光地帮忙写的。
第一篇《敕封文林郎满城知县守园林先生暨淑配敕封太孺人陈氏合葬墓志铭》(年),文章里写到:“康熙乙丑孟冬,予同年麒山君(林秀)以其封翁守園先生(林大珪)状请予曰‘不孝秀为先考妣卜兆于白云之麓,将葬矣。谨以铭请。’予于先生通家子也,铭其敢辞?”,这里交代了李光地与林秀的交集以及撰写墓志铭的缘由:我同年(年冬)乡试同榜举人林秀,请我帮他为即将正式下葬的亡父母撰写墓志铭,我与林秀兄弟情谊深厚,哪里敢推辞呢?”,该篇墓志结尾有两人“…眷侄李光地顿首拜撰文(此处李光地称林秀父亲为叔,自称为侄,表明李与林亲如兄弟)”、“…眷侄唐朝彝顿首拜填讳(林秀的另一个同年同榜举人好友唐朝彝,字偕藻,明末漳州府漳浦县铜山所人。清康熙六年()中进士,官至宗人府府丞)”。
通过此篇墓志文,我们方知年乡试时,林秀与李光地有了交集,不过李光地在中举后的第二次会试(年)就中了进士,比林秀更早当官,而且李光地过五关斩六将后还留在了京城当官。但他的好友林秀则继续留在福建继续读书准备冲击会试的考试。而且自从有了在年乡试同榜的交情后,虽然二人分隔两地,但他们一直将友谊继续保持。
《杭头林氏族谱》记录的另一篇由李光地在年春亲自撰写的墓志铭,则是李的好友林秀去世后,儿子林洙准备正式安葬亡父时,由林洙写信给京城的李,李收到信后,就动笔写道:“余同年安邑令麒山林君殁有年矣,将以是岁正月初二日巳时厝于凤岗之麓,令子孝廉洙邮书请铭于余,余与君交四十余年,敢以不敏辞。”,此处李交代了这次撰写墓志文的缘由:我同年同榜举人林秀(注:年去世,古人从去世到正式下葬会拖的时间比较久)去世已经几年了,将于今年(年)正月初二正式安葬,你的儿子写信请求我撰写墓志铭,我与林秀认识四十多年,我可不敢推辞。
墓志文里继续写到:“丙午登賢書,余与君始谋面,私心窃爱其为人,遂相得莫逆。”,此处再次交代李与林的交集时间是在康熙丙午年(年)乡试中举后认识,二人一见如故,无所不谈,非常交心,因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至此,未收录到李光地《榕村全集》的两篇逸文,随着《杭头林氏族谱》的发现又重现江湖,同时也还原了历史背后所不为人知的一段李与林之间的因同榜举人而成为忘年交的兄弟情。
写在最后
通过研究民间族谱,还原大历史背后不为人知的民间野史,更具人间真情味,这的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正因为正史记录的都是高大上或体面的事情,而族谱文章作为正史的有益补充,又让后人看到有古人重情重义的历史另一画面。
假如没有这本古族谱的记录文字,我们后世又有谁能知道李光地在莆田还有这样一个好友呢?
阅读古人的文字,就像与古人在对话一样,通过这些宝贵的古书籍,我们更能慎思追远,这也许就是古人的一种智慧吧。
迪士尼的一部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有一句台词:“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因此我们晚辈要珍惜前辈们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资产,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同时让莆田的林氏文化源流研究走的更远,谨以此文与大家一起共勉。
参考文献或文史顾问:
1、林大志著《闽南历代名人故事之李光地》
2、《安溪县志》卷六九选举篇
3、《杭头林氏族谱》
4、《康熙起居注》
5、本文在创作过程中,研究林氏文化源流的几位专家:四川德阳林忠辉、林庚,仙游林龙锋、林忠、林志强,揭阳林萍,宁德林田胜等,亦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