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公益亲诊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796518.html编前语:改革开放初期,漳州城乡的物质仍然匮乏、家电依旧稀缺,婚娶时讲究“三转一响”,一台黑白电视机就能“承包”了全家的娱乐时光……后来,家里不仅有了电风扇,还安置了空调;买来电冰箱,用来自制冰品、储存食物;从黑白电视机到拥有彩电,再到后来壁挂式液晶彩电的普及;20世纪90年代,居家装修悄然兴起,“我的家庭我做主”,家装从当年简单的刷墙、铺砖演绎成如今的时尚精装;家里的木头桌椅,被各式家具取代了:藤沙发、布沙发、皮沙发、红木家具等。40年来,人们创造幸福,一路前行着。随着物质水平提高,家电、家具、家装等生活用品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明显地得到改善,幸福感洋溢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请看——讲述“三转一响”曾是当年的家庭追求20世纪70年代末有这么一个流行词“三转一响”,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也俗称“四大件”。那时一般家庭有了这“三转一响”就觉得是过上了富足的幸福生活。其中,“三转”之一的自行车是当时青年“上班族”梦寐以求的代步工具,那时候谁要是骑一辆凤凰牌自行车,无异于现在开着私家车,总会让人艳羡不已。留影不忘把手表露出来(年)摆台收音机合个影(年)祖孙与家里的“华南牌”缝纫机合影(1摄影:蓝哲言供图:蓝智伟家里有辆自行车(年)本组照片拍摄地点:漳浦县那个时候,聘礼或嫁妆俗称“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这既是为新人开始婚后新生活准备的生活用品,也是家庭生活水平的体现,所以有这“三件”的婚礼才“体面”。后来这三件被概括为“三转”,有些女方要求加上“一响”,即收音机。有的家里买不起缝纫机的,甚至要先借一台缝纫机来结婚。“三转一响”形成了当时公认的结婚必备品。手表要是“上海”牌,缝纫机要是“蜜蜂”“飞人”牌,自行车要是“飞鸽”“永久”牌,那才叫上档次。可惜这些东西需要凭票用券购买,一般人家很难买到。戴了手表的人喜欢卷起左袖子习惯性地将手腕抬得高高地“看看现在几点了”。家里的缝纫机被擦得一尘不染,还要做个很讲究的布套罩起来。自行车也要进行一番精心打扮,车座罩上带穗的套子,车梁用布或彩纸裹起来,车条要绕上几圈毛线转起来才好看。现在不说骑车的人少了,就是骑车的人谁还会花这么大的心思在自行车身上,怕惹人笑话。⊙蓝智伟和进口黑白电视机拍张“全家福”从小乡镇到漳州城,那些日子是寒苦的:衣着、乡音的差异,自小体弱的身体,以及乡村小学在音体美等课业上的缺失导致在新伙伴中的受欺与主流生活的格格不入,那些日子的主要玩伴竟是邻居流着鼻涕的小妹妹。当然,除却无伴可择的因素外,更多的是邻居家有一台12寸黑白国产电视可蹭。拍摄时间:年供图:康瑞35年前,漳州一个市民家庭围着新买的进口黑白电视机,郑重其事地合拍起“全家福”,神情略带拘谨,也有溢出来的喜悦。所幸的是这样的日子有了改变;父亲从学校分配了在侨芗影剧院对面的一套两居室新楼房;大哥从知青的岗位上参加了恢复后的高考,并考取集美航海学校,毕业后分配至广州远洋公司并在第一次远航中从德国带来一台“德律风根”的14寸黑白进口电视机。父亲特意请了学校的一名摄影师,全家人在新房的客厅中围绕着这台当时家中最贵重的家当——“德律风根”黑白电视机合了一张“全家福”。虽然,那个年代黑白电视只有12个频道,并且实际可观节目还远少于此,每周固定一天属于电视台维护停播时间,电视信号依靠鱼骨天线接收,一遇大风天气过后,须不断调整天线位置以确保信号,但因了这台电视机,我的生活从此丰富而多彩。⊙康瑞读图拍摄时间:年供图:林志吊顶、壁饰、家具、灯具、音响……时尚家装渐成风气。从这幅同门兄弟与亲友在家合影中,可一窥当代家庭装修细节的用心。拍摄时间:年何孟敏摄近年来,家庭布置更为讲究舒适度、温馨感、娱乐性,客厅常成为孩子们会友玩耍的乐园。拍摄时间:年黎斌摄近年来,家庭布置更为讲究舒适度、温馨感、娱乐性,客厅常成为孩子们会友玩耍的乐园。拍摄时间:年供图:郑德夫妻俩与17个月的二胎儿子在新居合影。拍摄时间:年供图:陈汐三代同堂为孙辈庆生,满满都是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