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降龙罗汉田黄冻达摩面壁像寿山田黄石兽钮方章寿山石产于福州城郊三四十里的地方,石因山而得名。福建寿山石形成于数千万年前的某一次火山大爆发,尽管它们不过是地球上诸多矿产中的一小部分,但却机缘巧合地创造了璀璨多姿的文化历史。在寿山石雕刻艺术史上,第一位在作品上留下工艺师姓名的是明末清初的杨玉璇。这位大师除了留下一定数量的作品,以及同一时代人对其零星的艺术评价之外,可查的资料甚少,以至于许多专家学者在对其考究之时错讹甚多。当然,相比于之前的无名可考的工艺界匠师们,又可谓幸之又幸。同一代人的记载寿山石的成分包括地开石、高岭石、珍珠陶石、叶蜡石、绢云母、石英等,数十种矿物质成分成就了这一印石界的翘楚。因成分组合各不相同,造成了寿山石五彩缤纷的特性,也成就了寿山石雕工艺师们善于运用巧色的特点。只不过,收藏家们往往不关心他们钟爱的物件包含了哪些化学成分,除了论及雕工与篆刻艺术水准的高低之外,他们之间谈论的主题经常涉及色彩、凌度、手感、包浆等一系列把玩中形成的术语。作为雕刻的历史,可考证的最早的寿山石雕是在南朝,那几个墓葬中出土的寿山石卧猪,现存于福建博物院,雕刻造型朴拙大方,刀法简单凝练。这表明距今大约年以前,寿山石已然成为随葬雕刻的石材,亦成为寿山石雕刻史上最早的范例。大概发展到宋代,这种早期只用于随葬的工艺得到一定的拓展,乃至于官方采之以为器物。清代《观石录》载:“宋时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辇致巨石塞其坑,乃罢贡。”而作为民间艺术品并广为流传的,当从明代开始。考证杨玉璇生平及艺术,最佳的文献莫过于同一时代人的记载,包括清初周亮工(—年)的《闽小记》《印人传》,高兆(年左右—年后)的《观石录》,以及朱彝尊(—年)的《寿山石歌》。《闽小记》于“闽中绝技五”中载:“漳浦杨玉璇一寸许三分薄玲珑准提像。”把杨玉璇的雕刻列为“闽中五绝技”之一,所提及的“准提像”,为杨玉璇所作的浅浮雕或薄意雕刻。又据清康熙三十七年(年)陈汝咸重修《漳浦县志》所载:“杨玉璇,善雕寿山石,凡人物、鸟兽、器皿,俱极精巧。又能以寸许琥珀作玲珑准提,毫发毕露。”可见所谓“薄玲珑准提像”的材质可能为琥珀或寿山石。《印人传》于卷三《书张鹤千图章前》云:“张鹤千日中,毗陵人,旧家子,学书不成,弃而执艺,从蒋列卿学雕刻鸟兽龟鱼之钮……以予所见,海内工此技者,惟漳海杨玉璇玑为白眉,予《闽小纪》中称为绝技,鹤千亦何让玉璇哉……玉璇年七十余矣,此技当恐终属鹤千耳。”文中评论张鹤千印章雕钮的艺术高度及为人品性,尽管杨氏只是作为陪衬而提及,却无意间透露出重要信息,包括“以予所见,海内工此技者,惟漳海杨玉璇”与“玉璇年七十余矣,此技当恐终属鹤千耳”,前者以作者的眼界,认为海内工于这一技艺者,杨玉璇称最,只是杨玉璇年事已高,足足七十有余,将来登峰造极之人,还是终究要落在张鹤千的身上。《观石录》载云:“王君宠:十八枚;汉玉色,杨璿(杨玉璇)作狐钮,项上微紫——神品。”“杨鞟(应为杨玉璇)作钮者八九,韩马、戴牛、包虎,出匣森森向人,槃礴尽致,出色绘事。”《观石录》撰文于康熙戊申年(年),并于康熙己未年(年)由作者本人再度作跋。这是被业内视为专论寿山石的第一篇著作,文章记录了高兆11位友人所收藏的余枚寿山石,其中涉及诸多史料和对现状的描述,但所提及的雕刻师仅杨玉璇一人,可见其工艺在当时的影响力。《寿山石歌》云:“是时杨老善雕琢,钮压羊马麇麚羬。”诗文所提及“杨老”指杨玉璇,亦是诗文所提及的唯一人物。生于明万历年间尽管以上文献没有涉及杨玉璇确切出生年月等详细个人信息,但其中许多资料可以彼此对照,用以作出推断。考周亮工及其《印人传》,周于年开始编撰《印人传》并于年5月(康熙十一年)61岁时去世,此时的杨玉璇70余岁,可见,杨玉璇的出生当为年左右或前几年。这种考证想来差距不会太远。无疑,这位名噪一时、声溢朝野的工艺师大致生于明代的万历年间,而主要活动于明末清初,以至于同时代年龄稍小的高兆和朱彝尊都推崇备至。遗憾的是,关于这个寿山石工艺界的耀眼之星,家族的族谱没有为其空余出一个合适的位置。在其故里漳浦县佛昙镇,家乡人对于这位游子有如放飞出去又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没有过多的音信,仅在口口相传的记忆之中,若有若无地存在相关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