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氏宗祠
漳浦蓝氏宗祠又名种玉堂,取“种玉蓝田”之义。漳州蓝氏祖祠。位于漳浦赤岭畲族乡石椅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年(),清康熙三十四年(),总兵左都督蓝理捐俸银拓建两廊。历代重修。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5,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多平方米。祠埕铺石约平方米,竖立两组旗杆石。沿中轴线有七星潭、戏台、祠埕、门厅、天井、庑廊、主厅、两耳房等建筑。祠后为小石山及两口状同日月的水潭。主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花岗石圆柱,鼓形柱础,九架梁加前柱廊,抬梁式木结架,为夯土墙构筑。主厅横梁高悬康熙御书“福”字。两边“大巡按”和“少宗伯”匾,是江西御史蓝紫陶和礼部侍郎蓝应元的荣誉匾。保留康熙年间(-)“重修祖庙碑记”以及“勒缘石碑”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二年()始建,清康熙三十四年()重修。西南朝向,建筑面积.96平方米,由门厅、正堂及两边耳房组成;堂前有大埕,埕下排列七星潭,祠后为小石山及状同日月的二口水潭。附属文物主要有门厅左侧墙中康熙三十四年()“重修祖庙碑记”,记述了蓝理重修种玉堂的事迹,以及民国丁卯年“勒缘石碑”等。
蓝氏宗祠“种玉堂”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原名“世徳堂”,至康熙三十八年,平台名将回乡竖旗拜祖,福建水师提督蓝理、金门总兵蓝瑗主持重建大宗祠,改名为“种玉堂”。经过历次修建、扩建,如今的宗祠建筑面积平方米,南北朝向,为明式六柱皇宫建筑风格,由门厅、正堂及两边耳房组成,堂前有大埕。
宗祠正厅悬挂了12个蓝氏先贤匾额,正中显眼位置悬挂着两副“福”字,相传分别来自于康熙和雍正皇帝之御笔,墙上则写有五对诗联,字里行间流露着家族的变迁与愿景。整座宗祠典雅稳重,雕梁画栋、用工精细,几百年风雨沧桑几乎未易其貌。
开基隆教蓝氏始祖蓝廷瑞,生于元顺帝至二十年()。原籍河南光州固氏县,赠文林郎,后来随父亲迁至漳浦县前亭镇庄厝,后落籍隆教,开疆辟土、围海造田,其妻姜氏育有三子,长子庆福,分居漳浦赤岭,三子庆寿移居广东潮汕一带,次子庆禄则在隆教守祖。聚族而居,生息繁衍,历时六百余年,传世三十余代,蓝氏宗族不断壮大,衍传子孙40余万人,遍布港、台、东南亚等地区。
漳浦蓝氏宗祠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俗称漳浦蓝家人的“总祖”或“大祖”所在地,是远近闻名的蓝氏宗祠之一。开基始祖庆福公的后裔在明清时代先后共涌现出五品至一品文武官一百零五名,其中就包括对台湾影响深远的蓝理、蓝廷珍、蓝鼎元、蓝元枚等几位名人,“漳浦蓝氏多将才”。
在种玉堂的显要位置,悬挂着清康熙皇帝赠给蓝理“所向无前”匾、康熙皇帝赠给蓝廷珍“平台大将军”匾、雍正皇帝赠给蓝鼎元“公正廉明”匾。这三人均是平台、治台名宦。
从左至右依次为蓝理、蓝廷珍、蓝鼎元画像。资料图
种玉堂门联“由镇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苌溪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表明“镇海”是明代镇海卫,为漳州海防重地,文臣武将从这里兴起。种玉堂是闽南畲族祖祠,几百年间,“种玉堂”蓝姓族人不但传衍整个赤岭畲族乡,而且分衍到其他地方及台湾东南亚各地,总人口达五万多。